據(jù)香港中評社報道,中國國民黨近期針對蔡英文當局“監(jiān)察院”人事案、臺中火力電廠重啟爭議發(fā)動抗爭,改走沖撞路線,引起關注,但外界普遍認為效果不彰,彰化師范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教授劉兆隆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抗爭失利最傷的不是藍營,而是黨主席江啟臣,其接連在黨改、抗爭領導下跌跤,藍營支持者馬上抬出韓國瑜的政治魅力與之比較,前主席朱立倫近期也動作頻頻,江面對內憂外患夾殺,非常棘手。
談到國民黨改走沖撞路線,劉兆隆表示,這是身為“在野黨”正確,且該走的方向,國民黨過去長期執(zhí)政,從未扮演好稱職的“在野黨”,如今聲勢低迷,且可能長期在野的情況下,需要開始去熟悉各種杯葛、抗爭、抗議的技術與手段,才可能發(fā)揮在野黨的影響力,才有望取得民眾關注,爭取政權。
當然,外界普遍認為國民黨抗爭效果不彰,劉兆隆認為,確實如此,但畢竟藍營剛起步,還在學走階段,不可能就會跑,未來假如要發(fā)揮更強的抗爭能力,他建議,藍營的不分區(qū)“立委”戰(zhàn)力要帶起來,不分區(qū)名單背后都有其代表的支持族群,這些支持者必須整合,藍營要效法綠營建立外部的聲援組織,不能只有少數(shù)幾個團體在動作,必須善盡各種監(jiān)督手段,讓抗爭能量極大化。
劉兆隆認為,國民黨這次抗爭失利固然有傷,但受傷最重的其實是黨主席江啟臣,江先是在6月份黨改革方案兩岸論述調整部分,受到黨內大老反對杯葛,隨后在這次抗爭過程的檢討下,又要承受指揮調度不利的責難,連摔兩跤,對其政治聲望傷害大。
劉兆隆指出,可以發(fā)現(xiàn)國民黨抗爭后,開始有支持者抬出韓國瑜的政治魅力與江對比,前主席朱立倫也動作頻頻,除了在黨改前夕發(fā)表倡議,抗爭后還帶“立委”一同練拳擊,顯然江啟臣目前不只是內部整合出問題,連外部支持者都沒有向心力,面對內憂外患夾殺,江原先被視為“中興少主”,如今看來,明年要順利爭取連任,實屬不易。
目前國民黨可能競逐下屆黨主席的臺面人選,不外乎江、朱、韓,尤其韓國瑜過去被視為藍營的特效藥,自然會是支持者期待的人選,江啟臣如果接下來表現(xiàn)拉不上來,連任可能居于劣勢。
不過,劉兆隆也說,藍營的黨主席人選是誰已不重要,藍營當務之急在于,要將抗爭路線走得更清晰,并且要設法爭取青年的支持,才可化危機為轉機。
劉兆隆說,其實從1996年開始,國民黨與民進黨每選舉一次,雙方基本盤拉鋸就越開,兩者分別是以3個百分點左右得票率增減。民進黨是以3個百分點在成長,國民黨則是往下掉,所以到2020大選,國民黨的基本盤只剩38%,也就是韓的得票數(shù),民進黨則增幅達43%,當中的落差就是青年選票。
藍營的青年選票一直沒有拓展,只有傳統(tǒng)支持者,劉兆隆表示,但傳統(tǒng)支持者隨著年齡增長,會陸續(xù)消亡,卻沒有新的支持者補足,所以國民黨的基本盤落差持續(xù)擴大,今天無論是誰擔任黨主席,假如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國民黨唯有衰敗一途。(直通臺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