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8年“九合一”選舉攜高人氣翻轉高雄,引領國民黨全面勝選,到就職市長半年后宣布參選臺灣地區(qū)領導人,被譏諷為“落跑市長”,最終導致2020國民黨全線潰敗,再到“罷免”案成型,韓國瑜無可避免面對罷免,一年之內,韓國瑜就體驗了從高光時刻到神壇跌落。

韓國瑜是在2018年初才開始進入輿論視線的。2018年4月,時任國民黨高雄市黨部主委的韓國瑜正式表態(tài)參選高雄市長,而這座城市已由民進黨執(zhí)政長達二十多年,是綠營不可撼動的堡壘,對手陳其邁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在幾乎沒有人看好的情況下,韓國瑜打著“庶民牌”一路高歌猛進,逆風翻盤,結果在2018年九合一選舉中,以89萬票,54%的得票率獲勝,大贏陳其邁15萬票,也引領國民黨取得全面勝選,迎來政治人生的高光時刻。
時間轉到2019年——2020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的關鍵年,5月,面對黨內的“宮斗”大戲和外界持續(xù)勸進聲浪,韓國瑜松口參選2020,但始終強調對于高雄市政“境況兩難”,不過,10月15號,就職不滿一年的韓國瑜還是放棄高雄市政、請假參選,被反對者譏諷為“落跑市長”,為日后的“罷韓”埋下伏筆。此后,一場場造勢活動在“韓粉”的激情中,催生出一波波人氣高潮,但實際民調數(shù)據(jù)卻始終低迷。這種低迷延續(xù)到2020,韓國瑜在高雄只拿到61萬票,對手蔡英文則狂掃109萬票,刷新了此前同為綠營出身的陳菊在2014年選市長時99.3萬票的紀錄。2020國民黨全線潰敗。韓國瑜一夜之間跌落神壇,罷免韓國瑜的聲浪高漲。
實際上,罷韓團體在2020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前的2019年12月26號就遞交了3萬份“罷韓”聯(lián)署書,正式展開第一階段“罷韓”案。當時韓國瑜陣營忙于選舉并未正面回應。直到2020年4月7號,高雄市選委會宣布罷韓團體第二階段聯(lián)署以37萬余份過關,藍營才真正意識到情勢不妙,第二天,韓陣營委任律師即向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聲請停止執(zhí)行罷韓投票,但于4月17號遭法院裁定駁回,而臺灣“中選會”于當天宣布“罷韓”案正式成案,罷免投票定于6月6號舉行。此后,韓陣營又兩次提起抗告或聲請,均被法院駁回,通過行政訴訟阻止罷免投票的努力三度失敗。
罷韓團體及民進黨當局不遺余力全面追殺韓國瑜,蔡英文甚至在中常會發(fā)出催票令,讓這一場“屬于民進黨的罷免”達到白熱化。
根據(jù)5月25號罷韓投票前的“封關”民調,有45.5%的高雄市民會去投票,其中高達92.1%的市民贊成罷韓,預計有70萬票。而根據(jù)“選罷法”規(guī)定,只要同意票數(shù)高過不同意票數(shù),有約58萬張同意票即可罷免韓國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