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持續(xù)蔓延,據(jù)臺灣“中央社”30日報道,島內(nèi)兩岸政策協(xié)會30日上午舉辦“新冠疫情下的兩岸關(guān)系”座談會。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兩岸政策協(xié)會秘書長張百達等與會者表示,民進黨當局應停止使用“武漢肺炎”4個字,對大陸釋出善意,現(xiàn)在談兩岸互助合作更具意義。
 臺灣“中央社”報道截圖
臺灣“中央社”報道截圖
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總干事譚德塞曾于2月11日在瑞士日內(nèi)瓦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為“COVID-19”。臺灣地區(qū)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月12日卻表示不愿意改名,聲稱為方便民眾理解,仍簡稱為“武漢肺炎”,還建議媒體報道時采用這個稱呼。臺“衛(wèi)福部長”陳時中還曾挑釁稱,“如果叫中國肺炎不是更糟糕嗎?”
據(jù)臺灣“中央社”報道,張百達在今天的座談會上表示,民進黨當局應該正式宣告,全面停止“武漢肺炎”使用方式,對中國大陸釋出善意,也展現(xiàn)臺灣的文明。他說,臺灣若一直使用“武漢肺炎”這個名稱,可能會讓外界認為民進黨當局充滿敵意,不可能單靠大陸委員會表達善意,言詞上的修飾和轉(zhuǎn)變,在不影響疫情溝通的情況下,應該改善。
報道稱,許信良也對此認同表示,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日前為了刺激中國大陸特別稱為“中國肺炎”,是一種報復性的用法,但特朗普后來也不再使用,臺灣既然希望參加國際組織,對全球?qū)τ诜窝酌Q的共識也應該尊重。他說,臺灣在兩岸關(guān)系上不需要特別刺激中國大陸,既然大陸在意“武漢肺炎”這個名稱有歧視意味,臺灣真的可以避免使用。許信良還提到,現(xiàn)在談兩岸互助合作更具意義,他呼吁兩岸超越“傳統(tǒng)對抗”,共同對抗疫情和經(jīng)濟蕭條,全世界也都應該如此。
 許信良(圖源:臺灣“中央社”)
許信良(圖源:臺灣“中央社”)
諷刺的是,如上圖所見,臺灣“中央社”在對許信良等人主張停止使用“武漢肺炎”的觀點進行報道時,其頁面上還赤裸裸顯示著“武漢肺炎”的字樣。
對于許信良等人的言論,有島內(nèi)網(wǎng)民表示,很難啦,(民進黨當局)不故意制造事端怎么收割政治利益呢?還有網(wǎng)民諷刺表示,全世界只剩臺灣還在用“武漢肺炎”,是在自我隔離嗎?↓

對于島內(nèi)一些政客與媒體使用“武漢肺炎”這一稱呼,臺灣“中時電子報”曾發(fā)表快評文章表示,海外有多個研究指出,目前全球大爆發(fā)的新冠病毒,按基因序列,可能有不同的來源,武漢或許只是可能之一,如大陸抗疫專家鐘南山就曾表示,“新冠疫情始發(fā)于中國(大陸),但是病毒的來源不一定是中國(大陸)”。日本媒體也指出,美國流感已造成一萬四千多人死亡,其中恐怕有不少人是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者。意思是,美國的新冠肺炎可能比中國大陸更早出現(xiàn)。那么稱呼為“武漢肺炎”合適嗎?
臺灣“聯(lián)合新聞網(wǎng)”的一篇言論文章也曾表示,民進黨當局不顧WHO的中性命名,繼續(xù)帶頭污名化,“無論是無知、偏見或歧視,均令人無法忍受”。資深媒體人陳朝平2月27日撰文稱,臺灣防疫升級為一級開設(shè),我們政治人物的進退應對是不是也應該升級呢?他呼吁民進黨當局不要再浪費有限的防疫資源與“反中仇中”的議題掛鉤,“兩岸的善意與敵意都是會螺旋上升的,要怎么收獲,就怎么栽;今天的善意將是明日臺灣安全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