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臺灣“中時電子報”16日報道,臺灣所謂的“邦交國”海地要求臺撤換“駐海地代表”劉邦治,理由是為了一件“小事”,臺外事部門隨后迅速澄清與海地關系不變。臺灣前“駐海地代表”徐勉生稱,“外交辭令”往往要從反面解讀,小事就是大事、不變就是有變。他懷疑此事可能與一筆45億元新臺幣(約合10.5億元人民幣)的直接投資有關,未來海地會不會接受新“代表”,要看臺灣的“誠意”。

蔡英文(左)去年曾前往海地。(圖片來源:臺灣“中央社”)
針對臺媒曝出的海地要求撤換劉邦治一事,“中時電子報”3月16日刊登了一篇徐勉生投書的評論文章。徐勉生在文中稱,劉邦治是資深“外交”人員,怎會與駐在國總統(tǒng)發(fā)生口角?中間可嗅出不尋常氣息,他說明顯是“邦交”已出現(xiàn)警訊。徐勉生稱,他曾同意提供1.5億美元協(xié)助海地整建首都電力系統(tǒng),卻因海地國會有意見,經(jīng)費無法動支。2019年7月蔡英文前往海地時,海地總統(tǒng)莫伊茲希望臺灣能直接投資,此次海地要求換“駐海地代表”是否與此事有關,值得推敲。
徐勉生提到,“外交辭令”通常要由反面解讀其真實含義。海地外長說是一件小事,就是告訴民進黨當局本案絕非小事,必須審慎處理。其次,外事部門負責人說“邦誼”不變,就是提醒此事與“邦交”密切相關。
海地要求更換“駐海地代表”,可解讀為給民進黨當局鋪設下臺階,希望民進黨當局在指派新任“駐海地代表”時,同時附帶海地期盼的訊息。否則下一次更換的就不是“駐海地代表”,而是“駐海地代表處”的旗了。
此前,民進黨當局外事部門發(fā)言人曾承認劉邦治已返臺,但聲稱其返臺原因是“因公”。臺灣“聯(lián)合新聞網(wǎng)”15日曾援引海地當?shù)孛襟w稱,海地外交部長證實,劉邦治不久后就會被撤換,至于劉邦治被撤換的原因,是因為“涉及國家主權”的一點“小事”,不過他不愿透露細節(jié)。臺媒透露,劉邦治某次與海地總統(tǒng)討論事情時,發(fā)生激烈口角,海地政府雖然沒有將劉列為“不受歡迎人物”,但隨后要求他在72小時內(nèi)離境,并要求臺灣提出新人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