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jù)臺灣《中國時報》報道,鴻海創(chuàng)辦人郭臺銘、前“立法院長”王金平、臺北市長柯文哲3人原定明天在桃園同框出席活動,被視為合作有望成局,但后來又傳出,郭王2人將不出席,只??挛恼塥毥菓???陆癖粏柕饺胶献魇欠衿凭??柯文哲意味深長地說,長江有時向北、有時向南,但終究向東流,“要思考的是現(xiàn)階段臺灣社會需要什么,如果需要一個東西,那就會出現(xiàn),如果你要做一件事不是臺灣社會現(xiàn)階段需要的,再怎么用力湊也湊不起來。”
柯文哲指出,自己明天一定會去,行程表已經(jīng)排進去了,至于郭臺銘的行程表又沒給他看,怎么會知道?就像他自己見誰,也不會跟郭董講。
面對外界好奇,三方合作是否已經(jīng)破局,尤其郭臺銘、王金平陣營不滿柯接受訪問時“自爆”詢問要不要當副手,甚至還稱此舉是“政治分贓”等語。對此,柯文哲稱,大概過去也沒有彼此合作過,有些東西需要磨合,雙方幕僚需要更多接觸來解決這些問題。
柯文哲解釋,如果是為了臺灣好都可以談,他是表達說臺灣社會不希望有這種政治分配,不要說政治分贓,應該想目前狀態(tài)下怎么走對臺灣比較好,用這種邏輯來思維,后來發(fā)現(xiàn)只要大家坐下來,看怎么做對臺灣整體利益、人民最大福祉是比較好的,那就這樣去做,他倒覺得用這種邏輯討論,很多爭議跟摩擦就可以少掉。
柯文哲強調,長江有時向北、有時向南流,但終究向東流,意思就是說,要思考的是現(xiàn)階段臺灣社會需要什么,如果需要一個東西,那就會出現(xiàn),但如果你要做一件事不是臺灣社會現(xiàn)階段需要的,再怎么用力湊也湊不起來;所以重點是臺灣走到這里,到底有沒有需要一個什么樣的社會變化,或是政治上新的局面,所以要回去想看看,臺灣到底需要什么,那我們要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臺灣社會的需要,如果不是,怎么湊都湊不起來。
由于王金平今受訪時也說合作還沒破局,柯文哲附和說,不管是年齡到一定程度或是做過大事業(yè),或是看透很多生死的人,他的邏輯思維會跟很多一般那種還在現(xiàn)場的政治人物不太一樣,還是那句話,怎么做對臺灣比較好,還是大家比較重要的考慮。但他也稱,自己說王是狐貍,其實是因為當天專訪主持人提到王金平像蛇,他就想說怎么用這種動物比喻?才會說是狐貍,有時候言語之間還是要注意。
至于會不會另外安排時間碰面?柯文哲重申,現(xiàn)在已經(jīng)進入十倍數(shù)時代,民意一夕數(shù)變,說時間短是很短,但說長也夠長,順其自然是蠻重要的態(tài)度,比較重要還是要思考臺灣社會現(xiàn)階段需要什么,我們做的是不是能夠符合需要,如果不是的話,怎么湊也湊不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