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lián)合報刊發(fā)文章說,臺“退輔會主委”李翔宙遭“藍委”指為“求官”退黨,憤而請辭,賴清德慰留至今未果。不料,日昨又傳出甫退休的“退輔會副主委”劉樹林發(fā)表聲明,指控李翔宙“包庇犯罪”,使事態(tài)愈顯復雜。這其實不止是李翔宙?zhèn)€人的問題,藍營人士入綠朝為官,一則要忍辱接受 “貪求官位”之譏嘲,二則要背負“不忠”之罪名,成為藍綠政治對峙下的夾縫人,這是臺灣國家認同歧異的后果。
李翔宙之所以掛冠,導火線是藍營“立委”質詢他是否“為了進民進黨當官,而放棄國民黨籍”,當下李翔宙也直接了當稱“是”。但此事隨即被說成“求官棄黨”,李翔宙認為有違其“為國家做事”的初衷,半日之后即宣布請辭。其后,反而是民進黨為他叫屈,例如民進黨籍的“退輔會副主委”李文忠指責藍委的質詢不妥,對李翔宙“很不公平”;賴清德則稱許李翔宙,“一生戎馬,功在國家”云云。場景與角色變化對置,如同電影。
政黨不時輪替,不同政黨人員在同一執(zhí)政當局工作是常見的事。但在臺灣,此一定律卻受到嚴酷的挑戰(zhàn),癥結就在國、民兩黨的意識形態(tài)南轅北轍,國家認同更天差地遠。也因此,在一黨眼里所謂的“忠誠”,在另一黨眼里,即可能是對“國家”的不忠。這在無涉政治認同的財經(jīng)領域,問題或許小一些;但在關涉外事、兩岸、軍事議題上,就必然使政務官陷入 “無間道”般的處境。
去年蔡英文上任后,應邀“入閣”的藍營政務官,包括李大維、馮世寬、李翔宙、林碧照等人,均遭國民黨作了“停止黨權”的處分。當時國民黨的說法,是為了“明確權責”,以示這些人在民進黨當局的一切作為,均與國民黨無關??梢?,并不是民進黨逼迫他們必須退黨,而是國民黨主動切割。值得玩味的是,這幾名所謂“老藍男”中,僅李翔宙后來又主動申請“退黨”;至于其中原因為何,外界則不得而知。
以臺灣之藍綠對峙,外界要如何看待藍官入綠朝,現(xiàn)下恐怕沒有簡單的答案。當年李登輝曾任命郝柏村為“閣揆”,陳水扁曾任命唐飛當“行政院長”,雖都帶有和解的意味,最后皆不歡而散,用過即棄,種下心結。蔡當局則因專業(yè)分工的需要,在外事、兩岸及軍事上需藉助藍營政務官,李大維、馮世寬、李翔宙等人則或因為個人志業(yè)、機遇、使命感或其他因素,而愿意入綠營為官。從“為國服務”的角度,這樣的選擇其實無可厚非,甚至應給以鼓勵。
問題在于,民進黨當局力邀這些藍營人士加入,但在決策上,對他們的意見和立場是否給予必要的尊重,不無疑義。以李翔宙為例,公教年金改革之后,軍人年改至今遲未定案,或許正因為他堅持“樓地板應設在四萬”之故。果若如此,李翔宙出任“退輔會主委”,或有“忍辱負重”之意,而非全為了“求官”。然而,李翔宙后來之所以備受責難,則是因為“榮民榮眷基金會”董事長改選,在陳俊生當選后,卻又配合蔡當局政策強予撤換,改由民進籍的李文忠出任。蔡當局這種不尊重民主程序的作法,讓外界側目,最后的責任卻由李翔宙扛起,豈非形同代罪羔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