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軍在中國洞朗地區(qū)非法越界(圖源:中國外交部網站)
中印邊境爆發(fā)對峙,臺灣作家王豐直指,看過印度猶如馬戲班子似的大閱兵,再看看印度這些日子以來,幼稚到極點的越界占地丑劇,真夠無恥!而這場龍象之爭,臺灣可能有人會幻想從中獲利,不過以史為鑒,臺灣絕對不應夢想從中坐收漁翁之利。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消息,王豐說,印度真正的無恥,不在越界占地丑劇,最無恥的是它看到中國崛起以來,看中國在大國之間“強強交往”穿梭自如,越看越眼紅,心想你可以我也行,印度也想來玩玩大國博奕的游戲。印度根本不曉得自己的斤兩,既沒一帶一路,也沒亞投行,拿不出什么東西和中國拼,原子彈也不可能真的搬出來打,那就來玩玩邊界對峙吧。
王豐表示,中印邊界對峙,臺灣怎么看待這場龍象之爭,臺灣可能有人會幻想從中獲利。不過以史為鑒,在上世紀60年代中印第一次邊界沖突里,臺灣的蔣介石當局就一度夢想利用中印邊界沖突,尋求“反攻大陸”的有利契機,趁勢發(fā)動“反攻”戰(zhàn)爭。 1962年10月28日,蔣介石曾向美國合眾社記者透露:“一旦時機成熟,將不顧盟國根據政治或其他理由的阻止,發(fā)動反攻。”“國軍將在大陸登陸”,云云。
美國肯尼迪政府自然不可能同意臺灣方面搞軍事冒險,多次拒絕了蔣介石的“要求”。臺灣方面仍不死心,甚至到了中印邊界沖突和平落幕,蔣介石還在做他“反攻大陸”迷夢,甚至多次向美國記者放話:“我們將于適當時機行動。本人將統(tǒng)率反攻大軍。”
然而當時的美國總統(tǒng)肯尼迪在1963年4月的一封信函中,明確告訴蔣介石,美國政府不能同意臺灣對大陸采取軍事行動。事實上,蔣介石在這一兩年間,多次對大陸采取試探性的軍事反攻行動,最后都失敗收場。第一次中印之戰(zhàn),蔣介石一度以為是“反攻契機”,結果反而間接驗證大陸軍事力量已非吳下阿蒙,臺灣這一方卻硬是拿他自己認為的“強項”海軍去和大陸硬碰硬,反而灰溜溜地喪師棄甲!
中印邊界對峙,王豐認為,大打一仗的機率不大,但小打小鬧似乎隨時有可能引爆,但臺灣最好不要抱持看好戲的心態(tài)旁觀,更不要誤判形勢,以為“這是臺灣的機會”。否則,輕舉妄動的下場絕對不會比蔣介石好到哪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