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微博)2月5日訊 臺灣《聯(lián)合報》發(fā)表評論說,去年臺灣突然出現(xiàn)一個不識字的老農(nóng)揭發(fā)了流布全島的餿水油,這下把大家都嚇到了,不只是為了吃了多少年臭油而驚嚇,而同時是吃驚:“啥?不識字(俗稱文盲)的揭弊英雄?”
讀書人更感緊張,因為“揭弊”幾千年來似乎都是士子、御史大夫的工作,飯碗一下被拿走,雙手空空,心里很不安,有學(xué)者很快投書說讀書人真汗顏、不知道平日干什么吃的,應(yīng)該趕快出門揭弊;就連屏東縣長摸不著下臺階,也喊出“向老農(nóng)拜師”的口號。
“士子”們其實不用汗顏,會汗顏,是因為看到被自己認定沒有資格揭弊的人去揭了弊,但他真的沒有資格嗎?如果今天是一個讀書很多的知識分子揭發(fā)餿油,還會有讀書人出來喊“汗顏”嗎?莫非讀書是揭弊門坎——只有讀書人才是“士”嗎?
什么是“士”?
好久不見的中研院余英時院士恰好也在餿油案見光不久后回臺灣領(lǐng)獎。院士,果然是“士”,他正好有感而發(fā),熱心發(fā)表了一段對士的看法,可供我們借鏡,他說:
“士就是世世代代批評的力量,若把批評力量消滅了,社會怎能前進?”
余英時這段話是登在2014年9月15日的報紙上。那么也可先看看距今兩千三百年前,孟子怎么形容“士”:
“尚志?!庇终f:“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薄ⅰ盁o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P>
所以我們常說“有志之士”,孟子所說的士,重點與讀不讀書、是不是公認的“intellectual”似乎沒什么關(guān)系,而是在于“義”、在于達成“志”的“恒心”。
想想,“老農(nóng)”真的很有恒心與毅力,4年間向屏東縣政府檢舉五次餿油廠都沒有結(jié)果,最后靠自己設(shè)法拍照錄像搜證,老遠找來臺中警方跨區(qū)辦案,才揭發(fā)了這個毒害全臺不知道多少年、多少人的大案。
老農(nóng)也很有“義”。孟子那個年代的儒者關(guān)心“布衣之怒”與“士之怒”,布衣之怒就是拿頭去撞地板,類似現(xiàn)代人跑到犁記餅店去開罵、叫小店員吃餅,但是對大局和正義毫無幫助、可能還有“負”幫助,只能說是去泄“憤”;士之怒則是“義奮”——為了正義奮斗,奮起改變、改革,老農(nóng)多年前的首次檢舉,就是他漫長“義奮”之舉的開始,是難得的“士之怒”。
老農(nóng)不是傳統(tǒng)眼光里面、或許也不是余英時院士定義下的“知識人”——這種“傳統(tǒng)”眼光不知何時成形的,不過應(yīng)不包括孟子的看法——可是老農(nóng)是貨真價實的“士”、一位不識字的士。
余英時也說了,如果消滅“士”,社會怎能前進?所以我們?nèi)f萬不該大小眼、平日說話機會多的讀書人們也不該再壟斷“士”的所有權(quán)——該“放下”啦!不要再被人繼續(xù)這樣笑個千百年:“仗義每多屠狗輩,無情最是讀書人!”
士的基礎(chǔ)在于“讀”與“格物致知”的習(xí)性與行動,不管是讀書、讀社會,能夠“讀與格”的人就有資格明白義理并成為士?!笆俊钡亩x該跟“知識分子”狠狠、完全的切割了,誰說唯有讀書高,不讀書一樣能高、也能當(dāng)高士!中國讀書人最資深的孔子老師,早已說過“吾不如老農(nóng)”,可惜大家聽之藐藐反而妄加揣測(很得意自己少多能鄙事的)孔子愛講客套話!時至今日得證,“老農(nóng)”果然不負孔子,只是不知道今人會否負老農(nó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