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柳金財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
近來有關臺灣認同、臺灣人認同備受關注及爭論,尤其賴清德主掌下民進黨黨機器高級黨務主管,竟然公開宣稱臺灣人不是中國人,此引發(fā)泛藍政黨批判及質(zhì)疑;盡管賴清德宣稱民進黨兩岸路線,應從“抗中保臺”路線轉(zhuǎn)換成“和平保臺”路線,但并未公開釋疑及澄清。相對于蔡英文主掌民進黨機器及參選臺灣地區(qū)領導人時,因黨務主管發(fā)表“統(tǒng)一叛國論”即立即請辭,顯然主張“務實臺獨”的賴清德并未因此極端論述進行緊急處置。
基本上,蔡英文執(zhí)政初期,臺灣人認同發(fā)展趨勢規(guī)律特性,大致符合“藍統(tǒng)獨長”、“綠統(tǒng)統(tǒng)長”發(fā)展趨勢。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臺灣人認同高升、“臺獨”主張比例上漲的趨勢;民進黨執(zhí)政反而臺灣人認同下降、雙重認同及中國人認同升高趨勢。從長期觀察,臺灣人認同逐漸增長,超過半數(shù),期間增長幅度跳動不大呈現(xiàn)增長緩慢、相對停滯狀態(tài)。馬英九主政期間,并無法扭轉(zhuǎn)自李登輝到陳水扁執(zhí)政時期臺灣人認同轉(zhuǎn)變趨勢。
本文主要是從臺灣政黨輪替及領導人政治主張倡議角度,檢視臺灣地區(qū)領導人主政期間臺灣認同變化與其政治主張關聯(lián),尤其是著重探討蔡英文“執(zhí)政”下臺灣認同變遷及其衍生問題。
首先,李登輝主政時期臺灣認同變化趨勢:增長幅度最大。1992-1999年間7年間臺灣人認同,從17.6%上升到39.6%,共22%,年平均每年3.14%,其間只有在1995-1996年下降一次。李登輝主政期間,在“一個中國”政策及兩岸關系定位主張不斷嬗變,造成臺灣認同巨大變化。李登輝開始執(zhí)政,曾聲稱其路線是沒有李登輝的 “蔣經(jīng)國路線”,其主張從堅持 “一個中國”是“中華民國”,“以三民主義統(tǒng)一中國”、建立自由、民主、均富的新中國,以完成中國統(tǒng)一為職志。
而后,李登輝卻在兩岸定位主張產(chǎn)生變化,走向“一個分治的中國”定位兩岸是“一國、兩區(qū)、對等政治實體”;再提出“一個中國取向階段性兩個中國政策”;最終卻提出“特殊國與國關系”。同時,倡議“新臺灣人認同”,不斷強化中小學以臺灣主體的歷史、地理、公民教育,增進所謂臺灣本土意識及主體性,此段期間盡管為國民黨主政,但臺灣本土化、主體性路線及兩岸論述,促進臺灣人認同提升,而中國人認同下降及雙重認同也呈下降趨勢。
其次,陳水扁主政時期臺灣認同變化趨勢:成長有限。1999-2007年間8年間從39.6%上升到43.7%,共上升4.1%,每年平均0.51%,其間3度下滑,又有一次長達兩年,創(chuàng)12年第一次的記錄。8年中上升4年,下降也4年。盡管陳水扁任內(nèi)倡議“四不一沒有”、“兩岸政治統(tǒng)合論”、共同建構“未來一中”,不否認兩岸同文同種具有共同歷史、文化傳承。
然而,陳水扁最終推動“一邊一國論”,倡議“公投制憲”、“臺灣正名”、以臺灣名義參與聯(lián)合國;同時推展所謂“漸進式臺獨”、“文化臺獨”及“去中國化”教育,這樣一系列重大的臺灣認同工程逐漸改變民眾的國族認同。例如依據(jù)“同心圓史觀”研訂高中歷史“九五課綱”,以每一個人作為中心與統(tǒng)獨無關,此同心圓是“臺獨史觀”也被質(zhì)疑是“分裂中國”史觀。
再者,馬英九主政時期臺灣認同變化趨勢:增長幅度再次攀升。在2007-2015年間8年間從43.7% 上升到59.5%,共上升13.8%,每年平均1.72%,其間上升6年,下降兩年。 吊詭是,國民黨主政期間臺灣認同反而增長速度相對快速??上牵瑖顸h雖重新取得執(zhí)政權,但在歷史、地理及公民教育課綱重新修訂步履蹣跚,一直無法扭轉(zhuǎn)民進黨執(zhí)政以來所設定“去中國化”教育主軸。
最后,蔡英文主政時期臺灣認同變化趨勢:增長幅度有限。2015-2022年7年間臺灣認同從59.5% 上升到60.8%,共上升1.3%,每年平均0.19%,其間上升2年,下降5年。2015-2018年期間從59.5%下降至54.5%;2019-2020年從58.5%上升64.3%;2021-2022年從62.3%降至60.8%。另2015-2022年7年間雙重認同從33.3%下降至32.9%,差距變化甚小??傮w而論,此時期臺灣認同變化趨勢從下降,再上升后又再下降。民進黨執(zhí)政期間,臺灣認同增長的幅度及速度反而趨緩。
民進黨倡議“抗中保臺”路線,刺激臺灣人認同及臺灣認同,這源自利用2019年6月香港特區(qū)“修例風波”。民進黨當局借此鼓動臺灣民眾反對“九二共識”、“一國兩制”。2019年后,臺灣民眾認同自己是臺灣人的比例,因蔡英文倡議實施“抗中保臺”路線,反對“一國兩制”,刺激臺灣認同止跌回升又上升到58.5%。其后民進黨更在2020年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中,不斷倡議“抗中保臺”路線,標簽化“九二共識”等于“一國兩制”。
蔡英文因倡議反中路線而獲龐大政治利益,臺灣認同升至64.3%;然其后2021-22年期間降至62.3%、60.8%,這顯示臺灣認同成長及幅度已有所局限,碰到天花板難以再突破增長。在雙重認同方面,2019年為34.7%、2020年29.9%,其后在2021-22期間升至31.7%、32.9%,盡管蔡英文期間倡議“對岸鄰國論”、“兩岸互不隸屬論”,然雙重認同依然上漲。
值得關注是,純粹中國認同在2015-22年期間約3.7%、3.6%、3.3%、2.6%、2.8%、2.7%,最高比例與最低比例約差距1%。即使倡議“對岸鄰國論”、“兩岸互不隸屬論”,純粹中國認同比例幾乎沒有改變。我們?nèi)魧㈦p重認同中的中國認同與純粹中國認同相加,2021-2022年中國認同34.5%及35.6%,臺灣社會至少仍有三分之一民眾具有中國人認同,尤其是2018年認同自己是臺灣人的比例下降至54.5%,認同雙重認同比例增加至占38.2%,將近四成臺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這絕非是賴清德主掌下的民進黨中央黨部所言,臺灣人不是中國人。
更進一步言之,臺灣認同不等于“臺獨”支持度,如2020年7月臺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發(fā)布“臺灣民眾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布”等三份民調(diào)顯示,臺灣人認同感雖已增高至67%,政黨偏好民進黨獲36.8%,偏向支持臺灣獨立為27.5%,皆創(chuàng)下歷年新高。以此觀之,臺灣認同已成為臺灣社會民眾主流認同,這代表臺灣民眾已產(chǎn)生一種熱愛家鄉(xiāng)及生活區(qū)域的共同體意識,臺灣認同并非是民進黨或獨派政黨的獨享壟斷資產(chǎn),臺灣認同更不是認同臺獨,更不能以高臺灣認同比例來論證支持臺獨聲浪飆漲。從臺灣激進獨派政黨選票不及一成比例觀之,臺灣認同更多是融入希望兩岸和平的務實主義,并非是“反中”的社會基礎;且隨著兩岸融合發(fā)展、中華民族及文化振興,未來勢必對臺灣認同形成凝聚產(chǎn)生質(zhì)的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