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上映、以長津湖戰(zhàn)役為背景的抗美援朝電影《長津湖》一路領跑2021年國慶檔,截至發(fā)稿前,累計綜合票房突破17億。電影講述了某中國志愿軍連隊在極度嚴酷環(huán)境下堅守陣地奮勇殺敵,為長津湖戰(zhàn)役勝利作出重要貢獻的感人故事。
來源:《長津湖》電影官方微博
而在海峽對岸,臺灣作家藍博洲費時九年醞釀出的小說《臺北戀人》,也寫到了這段歷史。
來自臺灣苗栗的藍博洲畢業(yè)于輔仁大學法文系,是臺灣知名“統(tǒng)派”報告文學作家、小說家、記者,曾任夏潮聯(lián)合會會長、中國統(tǒng)一聯(lián)盟副主席、臺灣東華大學駐校作家、中華兩岸和平發(fā)展聯(lián)合會主席。其作品《臺北戀人》先后獲得2014年《亞洲周刊》“十大小說”稱號、2016年中山文學獎優(yōu)秀作品獎。
藍博洲資料圖
已經(jīng)與“臺獨”斗爭了三十年的藍博洲曾在受訪時表示,自己要繼續(xù)堅持寫作,同民進黨當局爭奪歷史的解釋權。藍博洲還將自己比作一塊石頭,并表示“我這個石頭你越不過去,‘臺獨’論述就站不住腳”,“你活著不是光為自己,你還有一個社會責任”。
藍博洲資料圖
《臺北戀人》
節(jié)選片段
三天后,美軍發(fā)動了所謂結束朝鮮戰(zhàn)爭的圣誕節(jié)總攻勢。中國人民志愿軍采取誘敵深入的方針,開始猛烈反擊。第二次戰(zhàn)役,在長津湖前線打響了。我們走過的地方,翻越過的山頭,已經(jīng)成為戰(zhàn)場。敵人的大炮聲不時響著。老周,這時,聽到炮聲,我已經(jīng)不會下意識地縮縮脖子膽怯反應了。我們在山上走來走去,從這個山頭到那個山頭,從這個排到那個排,經(jīng)過很多蔭蔽的工事。
在戰(zhàn)地,我們文工團這些文藝兵什么苦都吃到了。我們要展開文康活動卻沒有劇場,沒有舞臺,因為所有的線都凍斷了,自然也沒有弦樂器;但到處都是我們的蔭蔽部,也都是我們的劇場。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能進行演出,始終沒有退縮。一個沒有月光的晚上,我們忽然聽到歌聲在山溝里回蕩;雖然有些走調(diào),但唱得非常有勁,有氣魄。我們來到那個營隊,在一大片松樹林旁選了一塊較寬的空地,作為天然舞臺,進行演出。戰(zhàn)士們在斜坡上的山溝里坐了下來,每個人身旁都有一把松樹枝;我們演唱時也每人拿一把松樹枝。當敵機來襲時,大家就把松樹枝舉起來;原來的空地就變成了一片矮松林。從上面往下看,誰能看出這是偽裝……(老周,張旭東這時由衷贊嘆說,這樣的布景在任何表演活動中是不會有的。)我們把在前線及時采訪的捷報與英雄事跡即編即演,傳遞凱歌;想象不到的是,戰(zhàn)士們竟然情緒高昂愉快地觀賞著我們表演的節(jié)目。
老周,在嚴寒氣候下,解決戰(zhàn)士們的冬裝和口糧問題,是當務之急。因為一切糧草只能在夜間用火車、汽車、牛車及人力背負,越過邊境,通過封鎖線,運送到前線。軍黨委于是命令全體非戰(zhàn)斗人員都投入運輸工作。我們文工團的任務是用牛爬犁去接應從前山背負下來的糧食等物資。牛爬犁必須要跟當?shù)乩习傩战?。文工團的小同志們一下子傻了眼!這里,爬兩座山也難得看到一戶人家;即使找到人家,語言不通,又要如何向屋主表明來意?老周,軍令如山。我們絕不能讓前方戰(zhàn)士餓著肚子在雪地里與敵人戰(zhàn)斗。我們翻山越嶺,一口氣跑了六個小時;午夜十二點左右,終于看到一個村落,但又找不到村長協(xié)助。我們只好分頭去拜訪村民。兩個鐘頭后,所有人都苦于語言無法溝通,無功而返;可朱槿卻完成任務,牽著一頭牛出現(xiàn)了。大家好奇她是如何完成任務的?朱槿就說,她在一戶農(nóng)家見到一位老大娘卻沒看到牛的影子,她急了,就用最原始的肢體語言來表達意思─兩手握拳,分別放在額角的兩邊,再伸出兩個指頭,裝作牛角,然后身體趴在炕上,嘴里發(fā)出「哞哞」的聲音,順著大氣學牛叫。阿媽妮哈哈大笑,微微點頭,馬上到屋后,牽出牛來,交給她。大家于是都學她的辦法,在天亮前湊齊了任務交代的九架牛車。
山風呼嘯,白雪飛舞。入夜之后,我們的牛車隊伍出發(fā)了。為了防空蔭蔽,每個人都披上白被單,在白皚皚的雪地上行走,遠遠望去,就像一條白色的長龍在渺無人煙的山谷里蜿蜒游動;撲面而來的雪花與嘴里呼出的熱氣凝成了冰柱,掛在每個人的帽沿上。四周寂靜無聲,只聽見腳下踏碎的冰碴兒卡卡作響……
老周,說到這里,我彷佛又回到那冰天雪地的戰(zhàn)場了。我沉默了好久,才從回憶的過去回到當下。我跟張旭東說,我再跟你說一件朱槿的特殊表現(xiàn)吧!
戰(zhàn)役期間,因為軍部的醫(yī)護人員有限,護理工作就由文工團的女同志和小同志來擔當。我們在離志愿軍駐地三四公里之遙的一個礦洞里,設立了臨時包扎所。傷員們從前線送下來,在這里做臨時包扎,再送往后方治療。但礦洞里的條件不能再差了,又濕又冷,只能點燃從洞外撿拾的松枝取暖;沒有床,只有用泥土堆起的臨時土炕;沒有棉花紗布,就用棉被里扒出來的棉絮替代;沒有鉗子,就用細樹枝將就;沒有消毒的器皿,就用敵人遺棄的罐頭改制……送下來的傷員,因為成天雪埋半截地戰(zhàn)斗,腳和膠鞋都凍黏在一起,必須先用刀子割開鞋子,才能拉出那血肉模糊(有的甚至還露出了骨頭)的雙腳。看著這樣的情景,我們都不禁感動得掉下淚來。
有一天,從前方送下來一位年僅二十歲左右的傷員。他在積雪盈尺的山頭陣地整整堅守了兩天兩夜,卻只吃了兩個凍土豆。因為饑餓,再加上身上掛彩,失血過多,臉色慘白,全身顫抖不已;在寒冷異常的礦洞里,他虛弱得再也撐不住了。這時,一個梳著兩條細長辮子的女同志突然撲過去,一把抱住他,同時迅速解開自己的棉大衣,用她那溫熱的體溫去暖和這位戰(zhàn)士的身體。老周,她那突如其來的舉動震撼了洞里所有的同志。大家都用驚訝又敬佩的眼光注視著這位女同志,然后在昏暗的光線下認出,她就是有著白皙皮膚,粉紅雙頰,說話細聲細氣,做事穩(wěn)穩(wěn)當當,從不愛出頭露面的朱槿。可朱槿卻淡定地用她那清靈的眼神坦然地看著大家,好像在說:他連自己的生命都肯獻出了,我還有什么好顧忌的!
張旭東無言地握著方向盤緊盯著前方的道路繼續(xù)前進。老周,我看到他那抓著方向盤的雙手,不由自主地因為使勁用力而露出了靜脈血管的顏色。
我決定讓朱槿的故事就此打住,于是跳過大段的時間,用一種總結的語氣悠悠說道:
經(jīng)過激烈而頑強的戰(zhàn)斗,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收復了三八線以北(除襄陽外)的全部領土,解放了三八線以南的部分地區(qū),迫使敵人由進攻轉入防御,扭轉了戰(zhàn)局。這段期間,朱槿曾經(jīng)在讀了當時非常受到歡迎的題為〈媽媽,我不能回家〉的詩后,也在日記本上寫了一首同樣題目的詩明志。
說到這里,我從口袋里拿出一本抄錄了那首詩的記事本輕聲朗誦:
媽媽,
我不能回家,
我曾答應您,
解放了臺灣就回家。
今天,
臺灣未解放,美帝又來侵犯,
它想進攻朝鮮占領中國,
實現(xiàn)霸占世界的野心;
媽媽,
我不能讓革命勝利的花朵給野獸蹂躪,
我決心消滅美帝在國門外,
我決心打垮美帝再回家。
媽媽,
我不能回家,
妳不要天天倚門盼望,
妳不能總掛著淚花,
妳的盼望,
消滅不了敵人侵略的野心
怎能盼得到女兒回家。
媽媽,
在朝鮮戰(zhàn)場
成千上萬的志愿軍都盼望著
在祖國生產(chǎn)建設熱潮中,
涌現(xiàn)出更多志愿軍好媽媽。
到那時,
我親愛的媽媽,
我將從朝鮮歸來,
送您一朵和平花!
老周,我決定在這里把朱槿的故事做一個結束:
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朝鮮停戰(zhàn)協(xié)議在板門店簽署。戰(zhàn)爭暫時結束了。我也回到了北京??芍扉冉K究沒能回到家。后來在前方醫(yī)院工作的她,在第五次戰(zhàn)役時,因為突襲的敵機轟炸而犧牲了。(來源:東南衛(wèi)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