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評社”報道 (評論員 林淑玲)蔡英文當局否認要將臺北故宮博物院改名,但證實將進行組織調整,把臺北故宮從“正部級”降為“文化部”之下機構。民進黨“執(zhí)政”后努力要把臺北故宮從“中國的故宮”,轉換成“臺灣的故宮”一直沒有成功,降級也是手法之一,欲以此斬斷故宮作為法統(tǒng)象征的神圣性。
臺北故宮前院長馮明珠不滿民進黨當局欲將故宮降級在社交平臺發(fā)文點出它在連結兩岸的地位。馮明珠強調,從1933年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設置開始,它便直屬“行政院”,一方面彰顯“政府”重視文化,另一方面由國家最高行政機關掌理故宮。
蔣介石1949年遷臺,將“總統(tǒng)府”、五院、故宮,以及重要檔案、文件與數十萬軍人與公務員等都帶來臺灣。故宮寶物不止是價值連城,也象征與中國五千年文化的連結,比起行政機構,故宮的法統(tǒng)象征性更強。1948年底國共戰(zhàn)爭形勢逆轉,國軍節(jié)節(jié)戰(zhàn)敗,12月就將首批故宮文物運抵基隆,之后陸續(xù)運送多批,抵臺后先安置于臺中霧峰北溝,后來選址臺北近郊外雙溪興建新館。臺北故宮博物院建筑采中國傳統(tǒng)宮殿形式,亦是要復制北平故宮的皇家大院,奠定代表中國正統(tǒng)的基礎。從1949到1971“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外賓訪臺必訪的故宮扮演了重要角色。
民進黨上任后對故宮的大中國象征一直很看不順眼,從陳水扁任內第一任故宮院長杜正勝就開始推動本土化,后來陸陸續(xù)續(xù)包括“大故宮”計劃、設置南院等等都不算成功。日前傳出臺北故宮要改名“華夏博物館”的確是綠營部份人的想法,只要中國寶物,不要與中國連結,想經由改名“去中國化”。但臺北故宮畢竟是一塊世界級招牌,名列世界十大博物館,改名茲事體大,蔡當局退而求其次,以降級方式來去除故宮身上的政治外衣。
臺北故宮自己主張降級,這在行政機關是相當不可思議的事。本來是“正部級”機關,院長等同“部長”,一旦降為“文化部”之下,院長職等、薪水都會降低,預算、人事規(guī)模也可能受影響。然而在鐵桿“獨派”的主張之下,他們要去除臺北故宮的政治符號,以及其承載的國族記憶、兩岸同屬中國人的認同。蔡當局把臺北故宮拉下來到與其他博物館平起平坐,意味著故宮就不再是具法統(tǒng)象征,高人一等的皇家博物館。
“文化部”否認臺北故宮降級是“去中國化”,故宮近70萬件文物多是來自中國皇家,當然無法去中國化!如果要從臺北故宮下手割裂兩岸連結,最好辦法就是把故宮館藏送回紫禁城,不是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