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的今天(2015年11月7日),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在新加坡進行的自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雙方就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達成積極共識,這些共識對推動兩岸關系長遠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此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的一頁。如今“習馬會”已經過去整整5年時間,兩岸關系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重溫“習馬會”的意義,對大陸推進祖國和平統(tǒng)一進程和遏制反對“臺獨”,對臺灣島內藍綠陣營的政治精英們有哪些啟示?

△時任國臺辦主任張志軍主持“習馬會”記者會
雙方善意累積才讓兩岸領導人會面水到渠成
10月28日,在國臺辦舉行的例行發(fā)布會上,一位臺媒記者向發(fā)言人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還有幾天就是“習馬會”5周年,這5年來兩岸關系變化很大,請問發(fā)言人,未來兩岸領導人有沒有可能創(chuàng)造一些見面的機會?發(fā)言人的回答當然也很干脆,她說:“大家都清楚,2015年11月7日,兩岸雙方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實現(xiàn)兩岸領導人歷史性會晤。你覺得現(xiàn)在的氣氛合適嗎?”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郭振家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其實2015年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會面,是兩岸雙方都釋放善意的基礎上的“水到渠成”。郭振家說,這個善意從回歸到從政治智慧角度考慮的話,那就是兩岸創(chuàng)造了很多模糊空間,不把很多話說得那么確切,包括馬英九說到的“兩岸主權不承認,治權不否認”,和大陸對他們所說的“外交休兵”和在島內說的“一中各表”等并沒有給予明確否認,包括馬英九當局在兩岸交流方面促成的政治的、經濟的、文化和人員往來方面的交流給予積極促成,我們大陸都是樂觀其成的;另外,馬英九的對外基本上是走一個中間路線,確實是“親美”路線,但又有“和陸”的一面,不是像蔡英文當局一邊倒親美反陸。更主要的是在馬英九時期,他和大陸有共同的一個政治基礎——堅持“九二共識”和共同反對“臺獨”,加上他的政策路線對大陸循序漸進釋放善意,因此才有了“習馬會”的“水到渠成”。
郭振家坦承,因為馬英九第二任期在島內的政治治理上有很多問題,所以他的主要精力沒有能夠朝著繼續(xù)推進簽訂兩岸和平協(xié)議的方向,這是我們覺得遺憾的。但至少說,國民黨在馬英九時期,在兩岸交流方面是朝著一個正向方向在推進。“而大陸方面的善意,也正如時任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張志軍在兩岸領導人會面結束后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的那樣,兩岸領導人會面是大陸的一貫主張,大陸此前在多個場合表明了這一態(tài)度。2008年以來,兩岸在‘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基礎上,開辟了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道路,取得豐碩成果,為兩岸領導人會面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但同時,兩岸之間還存在一些政治分歧。因此,兩岸雙方通過溝通,商定會面使用兩岸領導人的身份和名義,互稱‘先生’。這是在兩岸政治分歧尚未徹底解決的情況下,按照一個中國原則作出的務實安排,也體現(xiàn)了雙方擱置爭議、相互尊重的精神。”郭振家說,張志軍原主任的話,同樣飽含大陸對馬英九當局對臺灣同胞的滿滿善意,而大陸的善意更在馬英九是執(zhí)政時期兩岸簽訂的多個對臺讓利經貿協(xié)議可以體現(xiàn)。
兩岸領導人會面為兩岸未來解決政治對立和分歧提供一種新的方式和途徑
而作為大陸較早主張兩岸領導人會面的臺灣問題專家之一,北京聯(lián)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兩岸關系研究所所長朱松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其實兩岸領導人會面不一定要有什么重大成果,見面本身就是一種突破,見面只要不稱官銜,本身就向世界昭示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朱松嶺說,兩岸間存在政治分歧沒有解決,但是兩岸間有一個特殊現(xiàn)象,這就是兩岸都各自有一部憲法,而且這兩部憲法在主權宣示方面是重疊的,兩部憲法在效力上及于對岸,但是在實際管控管轄上其實又是在自己的控制區(qū)域內,但對外來講,又都向全世界昭示著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主權。所以兩岸領導人以互稱“先生”的見面方式,進一步向世界昭示臺灣和大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
其次,在朱松嶺看來,兩岸領導人會面還有一個重要意義,就是為未來兩岸解決政治對立和分歧,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提供一種新的方式和途徑。朱松嶺說,“習馬會”時兩岸的民眾和國際社會基本上都是持正面態(tài)度的,這起碼表達出老百姓對通過兩岸領導人會面的方式,解決國家未來統(tǒng)一問題比較認可,國際社會也認為這是一種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統(tǒng)一的一種方式,起碼是一種有益的探索,這樣的探索既然開始,有一則有二,正如習近平在“習馬會”致辭中提出:兩岸領導人見面,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的一頁。
朱松嶺說,“習馬會”體現(xiàn)了兩岸領導人極大的魄力與擔當,他們的會面擱置了爭議、克服了困難,首開兩岸領導人會面先河,已在兩岸關系發(fā)展史上邁出了里程碑的一步,那么無論未來臺灣政局如何變化,都已立下了典范。正如馬英九在記者會上表示的那樣,這是兩岸領導人會面常態(tài)化的第一步。也正如在2018年11月7日馬英九參加“習馬會”3周年紀念會時所說,“習馬會”為兩岸搭建了一座跨海的和平大橋,建立起雙方領導人對等尊嚴當面對話的新模式,也讓未來的領導人得以遵循比照,延續(xù)和平交流與互利雙贏。
沒有“九二共識”兩岸必會“兵險戰(zhàn)危”
“習馬會”過去了整整5年,世界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然而回顧過去5年,兩岸關系在發(fā)生有很多變化的同時,有很多卻并沒有變。兩岸間變的是,自2016年蔡英文上臺后,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并以切香腸的方式在“隱性臺獨”和“柔性臺獨”道路上越走越遠,在中美兩國臺灣問題的博弈中,蔡英文當局開始做起了“倚美抗中”以達到以武拒統(tǒng),以武謀“獨”的美夢,并一步步將臺灣帶入“窮兵黷武”,將臺海推向“兵險戰(zhàn)危”境地。同樣,變的方面還有國民黨,由于2020年選舉失敗,新的國民黨中央為了選舉利益,放棄國民黨傳統(tǒng)兩岸路線,在“九二共識”問題上搖擺,甚至在“立法院”拋出比民進黨更激進的“臺獨”主張。而在過去5年中,兩岸間不變的是大陸對臺大政方針沒有因為島內政黨輪替而變,對“習馬會”取得的共識的積極落實,推進國家統(tǒng)一的步伐,對反對、遏制“臺獨”等都沒有變。
為了兌現(xiàn)“習馬會”達成的“為兩岸青年學習、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交流提供更多機遇、創(chuàng)造更好條件”共識,自2018年以來,大陸先后出臺惠臺“31條”和“26條”,各地也相繼出臺各種配套的落實細則,真正落實了來大陸發(fā)展的臺胞臺企享受到與大陸居民和企業(yè)同等待遇。對于重溫“習馬會”的意義和對未來兩岸關系的影響,朱松嶺認為,其實“習馬會”達成的最大共識是“重申基礎、亮明底線”,即以兩岸最高領導人會面方式,宣示把“九二共識”和共同反對“臺獨”作為未來兩岸和平發(fā)展的政治基礎,這無疑是為臺灣劃定了底線。也正如習近平在與馬英九會面時說,兩岸關系能夠實現(xiàn)和平發(fā)展,關鍵在于雙方確立了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政治基礎。沒有這個定海神針,和平發(fā)展之舟就會遭遇驚濤駭浪,甚至徹底傾覆。這無疑為未來兩岸關系“立下一根鐵樁”:臺灣任何政黨都不要觸碰“臺獨”這根底線。郭振家表示,“習馬會”在新加坡舉行,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提升了“九二共識”的國際能見度,還實際上提升了“九二共識”的神圣性和不可動搖性,這樣就更加主動地掌握了兩岸關系的議題設置權、話語主導權和規(guī)則制定權,可以將民進黨曖昧不清的“維持現(xiàn)狀”立場逼入死角,這對于兩岸路線動搖的國民黨也是一個反襯。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唐永紅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習馬會”向馬英九之后的執(zhí)政者明確傳達了只有堅持“九二共識”才能維持兩岸現(xiàn)狀,否則,不僅難以維持兩岸和平穩(wěn)定現(xiàn)狀,而且可能“地動山搖”,臺海地區(qū)就會面臨“兵險戰(zhàn)危”。
記者:高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