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聯(lián)合報》報道 安倍再次因為潰瘍性大腸炎復發(fā)請辭首相一職,提早引爆日本政壇接班的爭奪戰(zhàn)。為避免重蹈他十三年前突然辭職開啟日本 “短命首相”序幕的前車之鑒,安倍這次不指定“臨時首相”,而以辭職、但不下臺的方式,來主導首相繼任人選的產生。同時,他也繞過黨員“普選”,以“首相指名”選舉的方式,確認接班人能延續(xù)自己的政治路線。
然而,無論繼任人選是誰,在自民黨黨內意向與安倍本人意向的角力下,反中及親中路線的抗衡下,安倍的下臺都將被視為“安倍路線”的結束,也是臺日“情感派”的終結。
先談黨意、民意與安倍本意之間的政治角力。在目前角逐自民黨總裁的可能人選中,在自民黨內支持度最高的,是曾經連續(xù)兩次挑戰(zhàn)安倍失利的前干事長石破茂。石破是政壇孤鳥,也非自民黨的派系中人,更非安倍屬意的人選;但在歷次的總裁選舉中,石破都能夠囊括多數的黨員票。安倍這次以刻意略過黨員投票,主要目的,就是要打擊石破茂的選情,降低他出線的機會。
至于日本社會的“民意”,聲勢最高的,是現任防衛(wèi)大臣河野太郎。河野直接、不拐彎抹角的非典型論述方式,不同于一般政客,深獲日本民眾的支持。問題是,河野與安倍的調性不合,連同屬麻生派的副首相麻生太郎也不支持他。在這種情況下,河野只能黯然宣布不選,形成網路聲量高、卻無緣首相寶座的特殊景象。
前外相岸田文雄雖然一直是安倍屬意的接班人選,但是個性溫吞、欠缺領導力的岸田,在歷次媒體民調中常敬陪末座,甚至連有“自民黨造王者”之稱的二階俊博也不看好他。如此一來,安倍只能緊急推出有“安倍政壇妻子”之稱的菅義偉參選。年屆七十一歲的菅義偉,過去長期擔任安倍的內閣官房長官,最了解安倍施政的走向。習慣于當“老二”的菅義偉如果出線,雖然最有利于安倍繼續(xù)掌控政局,卻有可能使自民黨再次陷入失去民意支持的危機。
再談親中、反中及安倍 “正軌”路線的擺蕩變化。安倍2012年二度上臺后,在中日關系 “正?;?rdquo;的大旗下,積極追求讓中日關系擺回到正軌。在“正軌外交”下,采取的是 “政經分離”原則,盡管安倍親美,但在經濟上卻能積極與中國大陸改善關系。同時,安倍也將 “國家正?;?rdquo;與中日外交脫鉤,讓安倍一方面能進行修憲大業(yè),一方面又積極促成中日領導人會面的峰會。
在目前有意角逐首相的三名人選當中,以石破茂的立場最為親中;岸田文雄則對中國政策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維穩(wěn)政策;菅義偉背后則有親中大老二階俊博的支持,只能在對中路線上采取模糊態(tài)度。之后不論由誰上臺,都將很難延續(xù)安倍的“正軌路線”。
再把視角移回臺日關系。長期以來,由于安倍外祖父岸信介與臺灣之間的淵源,讓安倍對臺灣懷有深厚的個人情感。這讓安倍在推動中日關系正常化之余,積極推動駐臺外交館處正名,將“亞東關系協(xié)會”提升為“臺灣日本關系協(xié)會”,并在臉書上以個人立場挺臺灣加入國際組織。這也使他成為駐日代表謝長廷眼中“斷交以來對臺灣最友善的首相”,也是蔡英文口中“臺灣最珍惜的友人”。
安倍的下臺,將被視為戰(zhàn)后臺日“情感派”的終結。之后的繼任人選,不論是親中的石破茂、維穩(wěn)的岸田文雄,或是繼承安倍路線的菅義偉,都沒有什么臺灣經驗或情感,他們都將以更務實的態(tài)度來看待臺日關系。面對日本政壇的世代交替變化,民進黨恐怕無法沉溺于 “臺日患難見真情”的個人情感,必須更務實應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