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變“臺醫(yī)”、“中華航空”變“臺灣航空”、“中華郵政”變“臺灣郵政”……一系列“改名言論”在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日漸發(fā)力的氛圍下紛紛涌現(xiàn),這與民進黨當局的執(zhí)政理念是密不可分的。7月5日上午, “立法院長”游錫堃,在出席中醫(yī)師公會主辦的“臺北國際中醫(yī)藥學術(shù)論壇”開幕式時,宣稱應考慮把臺灣的中醫(yī)藥改名叫做“臺醫(yī)”“臺藥”或“漢醫(yī)”“漢藥”。為了佐證自己的言論,還特意構(gòu)建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宣稱中醫(yī)只有一百多年歷史,有幾千年歷史的叫漢醫(yī)。漢醫(yī)傳到朝鮮半島叫“韓醫(yī)”,傳到日本叫“漢醫(yī)”,傳到越南叫“東醫(yī)”……那在臺灣也應改為“臺醫(yī)”,或者跟日本叫“漢醫(yī)”。如此啼笑皆非的謬論,引得島內(nèi)網(wǎng)友紛紛氣憤留言:“表面看是文字游戲,實際上是煽動民粹” “中秋要不要改‘臺秋’,腦中風要不要改‘腦臺風’?”簡直是大型翻車現(xiàn)場。
游錫堃與蔡英文中醫(yī)改“臺醫(yī)”這種野蠻邏輯居然從一個民進黨高層嘴里公開發(fā)表,難道去除了一個“中”字,就能否認臺灣是中國領(lǐng)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個事實?看似只是簡單的改名,實則是島內(nèi)綠營分子潛移默化的推行“去中國化”的政治導向。此種情形并不只這一次,此前也多次出現(xiàn)類似事件。從航空到郵政、從地名到校名,凡是與中國有關(guān),甚至與“中”字有關(guān)的,都必須要除之、改之而后快。
“中華航空”改名“臺灣航空”
“華航改名”其實是被政客玩到老掉牙的假議題。
2006年時任臺灣地區(qū)領(lǐng)導人的陳水扁就曾主張華航改名“臺灣航空”或“福爾摩沙航空”,后因牽涉國際航權(quán)、商標等復雜問題,且華航工會估計光牽扯烤漆、人力、商標等成本,超過新臺幣10億元,最后不了了之。至2016年7月民進黨“全代會”,又有黨代表臨時提案把華航等公營事業(yè)“正名”臺灣,當時黨主席蔡英文冷處理;2018年6月國際航空更名事件,涉及國際上敏感的“臺灣地位”、“外交”及“航權(quán)”等問題,“綠委”王定宇重提華航改名,最后也無疾而終。
“中華郵政”改名“臺灣郵政”
陳水扁執(zhí)政時期,大搞“去中國化”的所謂“正名”活動。2007年2月,提出要求“中華郵政”改名為“臺灣郵政”。此舉引起“中華郵政”大多數(shù)員工及眷屬的強烈不滿和抗議行動。馬英九上任后,“臺灣郵政”董事會通過決議,要恢復“中華郵政”的名稱。2008年8月4日晚,“臺灣郵政”正式恢復了中華郵政的名稱。
修改課綱系列事件
1997年李登輝強行推出“認識臺灣”教科書,邁出“臺獨”教育的第一步。陳水扁繼承李登輝衣缽,把臺灣的教科書改得面目全非。馬英九執(zhí)政后期發(fā)動課綱微調(diào),對其進行部分修正,其中包含“兩岸同屬一中”以及“去皇民化”思想精神,卻一直遭到綠營反制。
臺灣的歷史課綱歷經(jīng)“88課綱”(即1999年實行,臺灣用所謂“民國”紀年,稱為“88課綱”,以下課綱稱謂同理)、“95暫綱”、“98課綱”、“101課綱”和“104課綱”5次變遷。2018年8月13日,民進黨當局“教育部課審大會”通過了新的12年義務教育高中歷史課綱。即所謂的“108課綱”。加上這次即將上路的“108課綱”,除了馬英九當局執(zhí)政時候打算微調(diào)課綱撥亂反正之外,歷次修改,中國史的部分越改越少,“臺灣主體性”的成分越改越多。硬生生的把臺灣學子的認知從“大陸、臺灣是一家”掰成“獨臺青年”。
......看過這一系列改名、改歷史的操作,不得不說,島內(nèi)綠營分子在“去中化”的方向越走越遠,也越走越荒誕。但是,無論民進黨當局和島內(nèi)“臺獨”分子,以何種手段對政治操控,都無法改變臺灣同胞歸屬于中華民族的事實,無法改變他們身為中華兒女的身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