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民將在明天(6月6日)投票決定市長韓國瑜的去留。根據(jù)相關規(guī)定,罷免投票的通過門檻必須同時符合兩條件,包括:有效同意票數(shù)多于不同意票數(shù);同意票數(shù)達原選舉區(qū)選舉人總數(shù)四分之一以上(約574,996)。
媒體報道,目前雙方評估票數(shù)在罷免門檻防線上下,最終過與不過,差距恐在3萬票以內(nèi)。周六全天高雄有雨,天氣可能成為影響罷韓結(jié)果的因素之一。
今年1月臺灣選舉結(jié)束后,社會運作逐漸回歸日常。但在高雄,罷韓與否成為新一輪的大議題,挺韓與罷韓明天到了對決的時候。這場對決也被藍營人士視為“正向與快樂”與“負面與仇恨”的對決。罷韓案實質(zhì)上是一場政治追殺,其負面影響非常深遠。
高雄市副市長葉匡時近日說,部分人逢韓必反,下一代內(nèi)心被毒化;臺灣中山大學教授廖達琪認為,罷韓陣營用仇恨動員,已對社會注入一股暴戾之氣;臺北市長柯文哲昨天說,罷免只要25%就會通過,這樣很危險,想一想很可怕,“因為只要四分之一反對,你就掛了,這應該要檢討。”
罷韓案不只是韓國瑜的危機,也是國民黨的危機、高雄的危機、甚至是臺灣的危機。罷韓一旦成功,國民黨其他縣市長可能成為下一個目標;而高雄又可能回復“又老又窮”的原狀,高雄市民的選擇可能會被解讀為留戀“綠色腐敗”。
罷韓案的效應遠不只這些。綠色選民可以罷免藍色市長,藍色選民同樣可以拉下綠色市長,因為罷免門檻很低,只要團結(jié)就很容易出現(xiàn)輪回式的罷免。罷免一旦成為政黨政治常態(tài),政黨間互相下手不手軟,惡斗更不會停止。
高雄固然可能因為罷免市長而在臺灣創(chuàng)下紀綠,但也難免被一些人譏為一個被政客洗腦、沒有是非的城市。明天投票日,且看高雄市民如何選擇。
來源:中評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