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這次抗疫,出現(xiàn)了一個重要的處理分野,叫做“身份”。對于陸港澳人士和滯留武漢的臺胞,民進黨當局采取嚴防嚴禁措施,確實有效防堵了疫情。但對于從歐美及其他地區(qū)入境的民眾,民進黨當局卻采取寬松的標準對待,導致島內(nèi)確診人數(shù)暴增。
對于歐美及陸港澳的差別待遇,正是一種“身份”歧視。但是,更嚴重的歧視,則發(fā)生在“之子們”身上。對于“陸配子女”,民進黨當局三次改口,更不惜讓陳時中打臉臺灣陸委會主管陳明通,悍然拒絕“不具臺灣籍”者入境,連居家隔離檢疫也不行,仿佛他們比病毒還可怕。相對的,“官員之子”卻享受著父輩身份的特權庇蔭:前有張上淳之子不顧醫(yī)護人員禁止離臺禁令,跑到美國觀看球賽;后有觀光局主秘之子帶病入境卻有機場人員一路陪行,還把病毒傳染給對方。
陸配子女們現(xiàn)在有一個特別的名詞,叫做“小明”。“小明”一詞原是陳明通企圖采取人道處理時的溫馨用語,但遭陳時中否決后,這個詞變成了被民進黨當局拒于門外的“孤兒”同義詞。
同樣是 “人子”,一堆小明苦苦哀求,有些人卻迄今有家歸不得;至于高官要員之子,則可以無視禁令暢行無阻,還一路有人幫忙護航狡辯。臺灣話說,“別人的兒子死不完”,看來不假。
來源:臺灣《聯(lián)合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