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再是當頭棒喝,這是病危通知單。”島內親藍的《中國時報》如此評價慘敗后的中國國民黨。
1月11日后,國民黨內動作頻頻:韓國瑜回到高雄拼市政,避免成為首位被罷免的臺灣地方首長;黨主席吳敦義、副主席郝龍斌帶領黨內一級主管辭職;黨內青壯派向中央逼宮要求“世代交替”;郝龍斌、青壯派代表江啟臣等先后宣布競選黨主席。
只是,這樣的動作多么似曾相識。4年前的2016年,國民黨選舉失利后,黨內“救黨聲”“改革聲”四起,2年前地方選舉勝利讓藍營士氣大盛。之后是以改革為名行斗爭之實,如今孱弱的國民黨又被打回原形。
從島內局勢來看,如今民進黨以較大優(yōu)勢贏得地區(qū)領導人選舉,并控制立法機構半數(shù)以上議席,延續(xù)了自2016年以來的絕對執(zhí)政,對國民黨的壓力只會與日俱增。
從黨內來看,國民黨老一代留戀權位、中生代不愿承擔、青生代斷層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與民進黨中生代互相逐鹿不同,國民黨依然是“老人政治”,給年輕人的機會太少。如果從整個臺灣社會看,隨著年輕人與老年人數(shù)量的此長彼消,國民黨在年輕人中號召力弱的劣勢只會越來越明顯。即便是韓國瑜此前搞了幾次大游行,事后看來也只是“同溫層效應”,難以影響島內社會主要力量。
問題都擺在了這里,接下來需要的是開出處方。
郝龍斌給的處方是,國民黨的改造必須與民意脈動契合、必須具體落實世代交替、必須符合國際局勢及島內民意的全新路線。他提出,全心協(xié)助國民黨渡過此一空前危機,全心尋找輔佐國民黨中興之主,并培養(yǎng)年輕接班梯隊。
以江啟臣為代表的青年軍則提出“集體領導”,不再期待救世主,“一個人的力量撐不起來,國民黨要靠群體智慧。”而在之前,國民黨代理主席林榮德擬設立改革委員會,勸退60歲以上國民黨中常委。
不管如何,擺脫“百年國民黨、千年中常委”的格局,培養(yǎng)黨內年輕人,爭取島內年輕人,已成為黨內共識。目前包括蔣萬安(1977年生,蔣介石曾孫,臺北市民意代表)、江啟臣(1972年生,國民黨中常委,臺中市民意代表)都成為中生代中的翹楚,被寄予復興國民黨的希望。但他們都有劣勢。當國民黨黨魁的第一要求,就是能夠籌款維持政黨機器的運轉,這是中生代望而卻步的重要原因。此外,在島內大環(huán)境下,蔣家后人本身就背負了“原罪”。
因此,雖然各方都在推他們,甚至提出了“蔣江配”或者“江蔣配”,但二人資歷尚淺,也沒有地方首長經歷加持,能否真正兼顧安內與攘外,也是個難題。蔣萬安已經表示,現(xiàn)階段國民黨的關鍵并不在世代交替,而是如何更接地氣,當好立法機構的反對黨。上月29日,他宣布競選國民黨立法機構黨團書記長。
這又引出一大問題。過去即便是民進黨執(zhí)政,國民黨也可以篤悠悠地當著最大在野黨,甚至可以借助民進黨執(zhí)政品質不佳而翻盤,比如2018年地方選舉那一次。如今,除了民進黨就是國民黨的局面正在悄然改變。由臺北市長柯文哲創(chuàng)立不到一年的民眾黨,打著民生牌、經濟牌共贏得近160萬張政黨票,贏得5個議席,成為島內第三大政黨,而柯文哲已經表示將參選2024年地區(qū)領導人選舉。
從這個角度來看,一旦兩岸牌被民進黨抓住,而經濟牌被民眾黨搶走,那么國民黨就會陷入左右夾擊的困境。馬英九8年任期平均經濟成長率僅為3.31%,比陳水扁時代更低,國民黨會拼經濟的印記早已隨風而逝。那么,當選民有了第三種選擇,國民黨那種退而求次當最大在野黨的愿望,也有可能落空。如果真出現(xiàn)了這樣的情況,這家“百年老店”真將出現(xiàn)泡沫化。
還有一點,找藥方不能找錯藥方。有國民黨人將慘敗原因推給了接受“九二共識” ,甚至提出應該去掉中國國民黨的“中國”二字。
這種想法非常危險。大陸方面在臺灣選舉結束后表示,堅持體現(xiàn)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兩岸關系就會改善和發(fā)展,反之,兩岸關系就會遭到破壞。在兩岸政治關系持續(xù)緊張的當下,國民黨若放棄“九二共識”,那么與大陸交流的基礎不再,這無異于自廢武功。此外,如果國民黨的兩岸新論述與民進黨的立場愈發(fā)靠近,反而在爭取選民時更加不利。想在“臺獨”問題上跟民進黨爭奪話語權,國民黨內一些人真是殊為不智。
由此可見,揚什么、棄什么,在國民黨危機關頭,一定需要想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