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臺灣大選結(jié)果不僅創(chuàng)多項新紀錄,也明確展現(xiàn)了最新的民意訊號,其中非常值得深度探究的現(xiàn)象,是所謂“第三勢力”的真實興起。蔡英文雖然以817萬超高票數(shù)突破紀錄連任成功,民進黨也拿下“立法院”多數(shù),再度達成完全“執(zhí)政”,但是在政黨票方面,民進黨與蔡英文的得票數(shù)卻有高達300多萬票的差距,這對正沉浸于狂勝喜悅中的民進黨,不啻為一個極大的警訊,也顯示臺灣的政治板塊在藍綠消長之外,還蘊藏著更多元的能量蓄勢待發(fā)。

此次共有19個政黨登記參選,爭取34席不分區(qū)“立委”,民進黨與國民黨各拿下33%左右的得票率、各分得13席不分區(qū)“立委”,兩黨雖然幾乎一樣多,但前段班的小黨多屬泛綠,泛藍則全軍覆沒。其中臺北市長柯文哲選前倉促創(chuàng)立的臺灣民眾黨,起手式就以11%的得票率分得5席,一舉躍上第三大黨位置,“時代力量”也維持一定實力,獲7%選票分得3席,連新創(chuàng)的“臺灣基進黨”也有3%。把這幾個泛綠小黨得票率加總起來,就有20多趴,幾乎與藍綠兩黨三分天下。
再進一步分析,又可得出以下幾個訊息:
一是此次大選分裂投票行為明顯,許多選民在地區(qū)領導人票上雖然投給蔡英文,政黨票卻另有所屬。
二是政黨汰換速度加快,老牌“第三勢力”如親民黨、新黨甚至早已不知所蹤的“臺聯(lián)黨”,紛紛被掃出“立法院”舞臺,新興的“第三勢力”大受青睞,各自大展身手。
三是以民進黨為主的泛綠陣營,得票與席次均穩(wěn)定過半,臺灣政治板塊的基本盤已經(jīng)改變,目前可說是明顯綠大于藍。
四是旗幟鮮明訴求統(tǒng)一的新黨此次僅獲1%得票率,連政黨補助款也拿不到,今后生存將更為困難。

事實上,此次4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尤其“首投族”踴躍投票,被認為是促成蔡英文大勝的關鍵因素,但前述300多萬政黨票卻分別流向臺灣民眾黨、“時代力量”、“基進黨”、“綠黨”,其中絕大多數(shù)應是年輕選票。這顯示民進黨這個品牌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已經(jīng)逐漸降低,地區(qū)領導人的選擇有限,只能在少數(shù)中選擇較不討厭者,一旦在有更多選擇的政黨票方面,民進黨就不再能獨霸。
這20多年來從藍綠“母黨”分裂又重組的若干政黨,歷經(jīng)起伏跌宕,幾乎都被洗牌殆盡,如今新興“第三勢力”的基礎已然更為強大穩(wěn)固,這是社會演變的自然結(jié)果,也帶給臺灣民主多元發(fā)展更大的可能性與期待感。但以“時代力量”為例,因“太陽花學運”的滋養(yǎng)而造就政黨實力,可是真正進入“立法院”后,卻在發(fā)揮政黨主體性或扮演民進黨側(cè)翼之間,始終游移不決,結(jié)果兩面不討好,使年輕選票轉(zhuǎn)向臺灣民眾黨與“基進黨”,失去進一步成長的空間。

由柯P領軍的臺灣民眾黨雖然只有5席“立委”,但無疑將是“立法院”最受矚目的一支尖兵,柯P已表態(tài)將參選2024,未來他將在藍綠兩黨之間,如何扮演既平衡又操弄、既聯(lián)合又斗爭的角色,結(jié)果會是兩面逢源、還是遭到夾擊,外界拭目以待。但隨著問政層次的提升,除了慣有的嬉笑怒罵、批藍打綠之外,他必須對兩岸與政策等實質(zhì)議題,提出負責而可供檢驗的價值理念、主張路線,才能爭取民意對他更高的認同與信任。
柯P個人色彩極強,2020大選與親民黨及郭臺銘整合都無功而返,看來民眾黨仍難脫“一人黨”困境,但他歷經(jīng)兩場嚴厲選戰(zhàn)檢驗,他的“綠營血統(tǒng)”加上“兩岸一家親”理念,臺灣的中國DNA不會因民進黨“執(zhí)政”而消失,大陸對臺政策如果暖陽多于西北風,將是民眾黨的機會。

民眾黨的冉冉上升,對照出的卻是國民黨的快速萎縮,這個“離太平間只有一步之遙,已裝上葉克膜”的百年政黨,必須把握時機展開搶救,如果再麻木不仁、瞻前顧后、心存僥幸地拖下去、斗下去,向下沉淪將只有更慘的地步。老邁昏聵的政黨文化、畸形怪胎的組織架構(gòu)、脫離主流民意的論述主張、自私自利的黨主席與大佬們,所有病灶已總爆發(fā),如今要看新生代有沒有奮起重生的能力。
臺灣的政治板塊重組,國民黨生死未卜,民進黨受權(quán)力貪婪癥侵蝕著先輩爭取的民主信念,“第三勢力”正風雷涌動!
本文摘自臺灣《中國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