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文哲
臺灣大華網(wǎng)絡報刊文說,柯文哲終于還是成立政黨了。柯文哲選市長,不必組政黨,因為畢竟只是一市之戰(zhàn),尚可憑一己之力來號召與領導,但柯文哲的實質(zhì)影響力,也就限于臺北市而已??挛恼茉谑虚L之后,有什么選擇呢?選“立委”,他志氣還沒那么小。當醫(yī)生,那是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再選其他市長,那都是食之無味的雞肋。除了選臺灣地區(qū)領導人或當黨主席之外,柯文哲已沒有未來,所以他成立政黨可以說是必然之事。 
  成立政黨,等于是開山立派,建立自己的山門。對政治人物來說,政黨是根據(jù)地,是招牌,是工具。當然,有政黨并不代表就能夠有市占率,例如新黨、“臺聯(lián)”的市占率,都愈來愈小,在全臺性選舉上,幾乎沒什么意義。 
  一個政黨要成功,有幾個決定因素,包括領袖的魅力、理念與政策是否能夠反映其所欲的社會基礎、以及主要政治人物的綜合形象等等。由這幾個要素來看,臺灣民眾黨主要還是靠柯文哲個人的魅力,黨員以其市府班底為主,并沒有其他主要政治人物加入。郭臺銘和王金平,是否會加入尚未定數(shù),但加入等于是為柯文哲抬轎,可能性不大,但雙方的合作仍然是可能的。 
  一個政黨要能夠站穩(wěn)腳根,不能只憑一時的風潮,例如親民黨,2001年也曾經(jīng)在臺立法機構(gòu)中擁有46個席次,但現(xiàn)在只剩個位數(shù),其主要原因即在于社會基礎十分松軟,支持者忠誠度不足。根據(jù)媒體的披露,民眾黨的黨章里基本上也都是空話,例如秉持“民意、專業(yè)、價值”的施政準則,以及“清廉、勤政、愛民”的從政守則等等,根本無法與其他政黨區(qū)隔。 
  無可諱言,當今社會有不少不喜歡民進黨與國民黨兩大政黨的民眾,過去,柯文哲就是靠這些群眾當上了兩屆的臺北市長。這些人老實說,對政黨的忠誠度都不會太高,如果民眾黨到時無法成為一個有意義的選擇,亦即它能展現(xiàn)比民進黨和國民黨更好的政策以及執(zhí)行力,否則很可能會步上親民黨的命運。 
  然而,不論如何,在2020“大選”中,民眾黨將不會缺席,也應當可以發(fā)揮一定的力量,但對臺灣來說,這是喜劇還是荒謬劇呢?首先,民眾黨一定會推自己的臺灣地區(qū)領導人候選人,不僅為“大選”增添變量,也使各候選人得票率下降。臺灣競爭力論壇學會最近發(fā)布的民調(diào)顯示,不論是三人或四人參選,最高得票率也不過三成二,由此可見,未來將是一個少數(shù)的格局。臺立法機構(gòu)內(nèi)的情形應該也差不多,不會有穩(wěn)定的多數(shù)。簡單地說,第三勢力如果無法成為第一勢力,這樣的第三勢力往往使政治更不確定,也會有更多的政治利益交換??挛恼苷f他討厭政治利益的交換,這句話是政治的外行話,他之所以討厭,不是因為利益交換本身,而是因為他沒有拿到自己所預期要的利益。 
  換言之,民眾黨不是給臺灣帶來希望,而是給臺灣添亂。未來如果民眾黨接著又像親民黨一樣泡沫化,那就真的是一場荒謬劇了。 (作者清道夫,臺灣資深媒體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