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 束沐)圍繞2020年“大選”的藍綠白賽局,又隨著藍營部分政治人物和基層民眾力拱韓國瑜直攻大位的呼聲,變得更加復雜而微妙起來。而對于民進黨而言,蔡英文對綠營內(nèi)部塑造“辣臺妹”形象的成功,再加上美方出手敲打“獨派”,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深綠對蔡英文的逼宮壓力。但面對柯韓兩個流量天王的南北夾擊,綠營近期的舉動透出一些新特點。
一是在政治性格、從政風格方面捆綁柯韓展開政治攻擊。不少綠營政治人物、媒體、名嘴把柯韓歸為“一類人”、“一路貨色”,斥其愛說干話、謊言連篇,靠話術騙取民眾認同,靠表演贏得輿論聲量。其實,這些指責在去年縣市長選前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但當時主要針對的是角逐高雄市長的韓國瑜,而隨著柯文哲本人對參選2020話題口風漸松,綠營已經(jīng)把柯文哲視為挑戰(zhàn)執(zhí)政權的頭號假想敵,對其批評也越來越不客氣。
二是把柯韓兩人的兩岸論述、兩岸立場捆綁起來批判。近期柯文哲和韓國瑜都對兩岸關系以及臺灣的外部形勢做出了口語化、通俗化的論斷。綠營如膝跳反應般不遺余力地“抹紅”柯韓,稱兩人南北呼應、一唱一和,“必有陰謀”。蔡英文、卓榮泰等人高調(diào)批駁柯韓的兩岸言論,將兩人捆綁攻擊的意圖相當明顯。
去年一整年的事實證明,柯韓兩人越打越旺、越壓越強,民進黨在這兩人身上吃了大苦頭。但是,正如同一位臺灣網(wǎng)友所說,民進黨此時所作所為,無異于這不斷往火中添柴。綠營明知如此,為何還要繼續(xù)打?我們認為有三點政治盤算。
第一,強化敵我意識,繼續(xù)靠分裂臺灣社會鞏固基本盤,獲取政治利益。2016年蔡當局上臺后標榜“中間路線”,但對內(nèi)施政完全不合格,而柯韓二人所代表的中間選民的務實民意,嚴重動搖了原先民進黨在淺綠、中南部的支持基礎。因此,在對內(nèi)施政無計可施、內(nèi)部問題束手無策的背景下,民進黨只能拿起老本行進行仇恨動員。而蔡英文通過年初的一系列“反中拒統(tǒng)”操作鞏固了黨內(nèi)地位,自認為嘗到了甜頭,今后恐變本加厲打擊柯韓二人。
第二,“反中臺獨”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zhì)需求??挛恼艿膬砂墩撌鰪?ldquo;一家親”、“同文同種”到“強盜說”、“討厭一邊喊‘臺獨’一邊在大陸做生意”,韓國瑜在堅持“九二共識”的基礎上,近來也拋出“兩個不要懷疑”、“你儂我儂”等表述。這些說法雖不盡然完全客觀準確,但生動形象的譬喻確實代表了不少臺灣民眾對兩岸關系的看法,并且本質(zhì)上與民進黨奉行的“反中臺獨”、“聯(lián)美抗陸”等路線是相違背的。綠營輿論聽到這些話,當然會跳出來反對、批判。
第三,借助柯韓高人氣蹭流量、刷存在感。臺灣近幾年的政治亂象說明一個道理,不怕被眾人罵,就怕被眾人冷落?,F(xiàn)在臺灣輿論的政治版面幾乎全部被“北柯南韓”所占據(jù),這兩人自主創(chuàng)造話題的能力極強。對于蔡當局而言,如果不參與到同柯韓的論戰(zhàn)中,很可能完全被輿論邊緣化,最后落得無人問津的下場,這對于志在保住“執(zhí)政權”的蔡當局是更加不利的。
不過,民進黨選擇站在柯韓兩人的對立面,事實上也就站在了臺灣主流民意的對立面。雖然從表面上看,現(xiàn)階段把柯韓捆綁起來打符合蔡當局的政治利益和選舉策略,但最后很可能因小失大,反而加速自身權力基礎的解體。
首先,對于把柯韓捆綁化攻擊,民進黨的“中央”和地方、基層并不同調(diào),蔡當局的獨角戲大概率演不下去。目前,民進黨的地方執(zhí)政首長對柯韓還是保持一種友好、尊重的態(tài)度,畢竟一方面柯韓兩人在各縣市都有不少粉絲,得罪他們無異于得罪自己的選民,另一方面,北高是縣市合作的重點,無論藍綠,各縣市首長都有求于柯韓,以爭取更多資源和發(fā)展空間。與此同時,綠營基層民代也未必愿意把柯韓捆在一起打,近期一些民進黨議員開始“捧韓打柯”,就出于他們的個人政治考慮。
其次,二十年來的經(jīng)驗證明,臺灣選舉政治其實是一種“期貨政治”,柯韓兩人目前就是被高價買入的期貨,政治行情雖有上漲空間,但終究有下跌的一天,轉(zhuǎn)折點往往是登上大位的那一刻。而蔡英文則完整經(jīng)歷了這樣一個過程,并且已不可逆轉(zhuǎn)地進入了下行周期。因此,綠營對柯韓批得越兇,民眾對柯韓的期待值可能就越高。這是一股民心和民氣,而民進黨毫無疑問已經(jīng)不占上風。
來源:中評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