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英文用“維持現(xiàn)狀”口號包裝,掩護“暗獨”路線。
德國納粹黨宣傳部長戈培爾,二戰(zhàn)當年曾經(jīng)說過一句名言:謊言重復一千遍,不會成為真理,但謊言如果重復一千遍,而又不許別人戳穿,很多人就會把它當成真理。
以古鑒今,蔡英文這兩年多來公開談論兩岸關(guān)系,屢屢掛在嘴邊不斷重復的那七字訣 “維持現(xiàn)狀不挑釁”,就隱約有那么一點味道。明明是政策挑釁改變了現(xiàn)狀,卻因一再重復地宣示,最后連自己都相信真的信守了“維持現(xiàn)狀”承諾。令人遺憾的是,真相并非如此。
蔡英文2016年5月上臺主政后,其實是用“維持現(xiàn)狀”口號包裝,來掩護“傾獨暗獨”路線,一步步挺進。除了一系列 “去中國化”措施未曾停歇。最近可視為指標性的例子是,對于“行政院長”賴清德“務實臺獨工作者”的爭議發(fā)言,她不僅未予制止,反而輕描淡寫地緩頰說: “他不是心存惡意,基本上,就是一個滿誠實的人。”也難怪會引起各方質(zhì)疑,認為二者唱雙簧。
而在公開稱謂上,蔡英文也愈來愈不避諱突顯兩岸“一邊一國”的意味。今年6月25日,蔡于接受法新社專訪時,全文以“中國”稱呼大陸,同一時間,陳菊則在造勢場合公開強調(diào) “九二無共識”。臺灣學界分析,蔡當局的說法與態(tài)度, “等于宣告了蔡英文版的兩國論”。國際觀察家也認為,蔡已經(jīng)從原本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的“暗獨”,走向 “無九二共識的明獨”,將使得兩岸關(guān)系從冷和平進入冷對抗,甚至有可能導致對撞沖突升高的熱對抗。這些看法對蔡當局而言,不但不能當作危言聳聽,反而應視為一項嚴肅的警訊。
大陸方面從“聽其言觀其行”到“等待未完成的答卷”,也體認到蔡英文立場強硬性格剛愎,因此,對蔡當局的定性已經(jīng)非常清楚: “推動柔性臺獨,公開宣稱維持現(xiàn)狀,淡化臺獨色彩,逐步推進去中國化,用切香腸方式走向臺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guān)系學院副院長金燦榮分析相當深入:蔡英文是個有著堅定臺獨理想的人,從李登輝的 “兩國論”,到陳水扁的 “一中一臺(一邊一國)”,一直都有蔡的影子;事實上,李扁只是臺獨理論的踐行者,而蔡英文才是臺獨理論的真正炮制和設計者.....在她任期內(nèi),會做到除了沒宣布“臺獨”外,其他有關(guān)“臺獨”的布建工作都將基本完成。
從以上種種跡象看來,兩岸關(guān)系短期間內(nèi)解凍實難樂觀,識者莫不憂慮若沖突對撞態(tài)勢惡化,對臺灣2300萬同胞的權(quán)益福祉,恐將帶來嚴重威脅。國際政治角力常見援引博弈理論,兩岸關(guān)系互動務求避免陷入零和對抗。就臺灣而言,“國安”團隊必須審慎研擬勝利對策,選擇處理競爭、沖突或危機的最佳方案,而不是莽撞硬碰硬,致兩敗俱傷。
兩岸僵局緊繃,已來到關(guān)鍵的十字路口。未來不到兩年任期內(nèi),蔡當局宜深刻體會“以小事大以智”的道理,用務實理性智慧應對臺海動蕩危局,而不能再有勇無謀、橫沖直撞、進退失據(jù)。
臺灣是大家的臺灣,讓臺灣在和平現(xiàn)狀中維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已是絕大多數(shù)民意的共識;此刻,或許是小英虛心自省,改變獨斷獨行決策風格的時候了!(來源:大華網(wǎng)路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