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臺海大事頻仍,可用一個“爭”字概述。
話題性最強的,當然是“習馬會”。雖然這次讓海內外倍感驚艷的兩岸領導人會面發(fā)生在上周,但強大的影響力,讓“習馬會”成為本周島內新聞繞不開的關鍵詞。13日,馬英九因赴“立法院”說明“習馬會”遇阻,再度召開記者會。這是繼5日、7日之后,他第三次就同一主題主持國際記者會。“66年第一次”、“為兩岸搭建跨海大橋”……成功圓滿的“習馬會”,讓馬相比前2次,明顯底氣更足,自信更多。而在野黨百般阻撓他進“立法院”說明,恰恰反證了這一點。“不蒸饅頭爭口氣”,在兩岸關系上,誰篤行致遠,誰色厲內荏,明眼人一看便知。
本周另一件大事,是朱立倫訪美,6天內造訪洛杉磯、華盛頓等4大城市。相比5月就赴美的蔡英文,朱此行時機遲、行程緊,很多活動也低調很多。但取得的實際效果,卻讓此前信心滿滿的蔡英文壓力陡增。
朱立倫的華府之旅僅有一天,但拜會的美國官員數(shù)量,卻超過在此逗留3天的蔡英文。其在選前透露的政治意涵,引發(fā)島內政壇關注。藍綠競爭之旅,為何會有這種差別?朱立倫有一句話可堪琢磨。對于見了美方哪些重要人士?他說,“該見的都見到了”。同樣的問題拋給蔡英文,答案恐怕是“能見的都見到了”。“該見的”與“能見的”,雖僅一字之差,卻折射了藍綠兩黨在敏感問題上的大不同。朱立倫美國行,始終強調兩岸關系上的“和平制造者”與“麻煩制造者”,絕非無心之舉。
在選戰(zhàn)具體布局方面,民進黨本周繼續(xù)維持爭先局面,在不分區(qū)“立委”名單和副手問題上搶先出牌。而對國民黨來說,既然今年先機盡失,徐而圖之、后發(fā)制人未必不是一個好的應對。
多達34人的名單,反映了民進黨強烈的勝選欲望,也浮現(xiàn)了諸多政治意圖。“天王”全出局,也許是想宣揚“派系分贓”頑疾已去,但段宜康、陳其邁、李應元等各派中堅力量名列前茅,則擊碎了這一幻象,真實體現(xiàn)了民進黨派系平衡和世代交替的布局。而大量社運人士的入圍,展現(xiàn)了蔡英文進一步與該群體連結的意圖,也讓外界對民進黨越來越左的路線產(chǎn)生擔憂。對一個在野黨來說,迎合弱勢群體訴求,強調公平分配,是擴大政治力量的高招,但如果一個執(zhí)政黨仍延續(xù)、深化這種路線,對于深陷發(fā)展困境的臺灣來說絕對是個噩夢。“中研院副院長”陳建仁將任蔡英文副手,本周只是放出風聲,但以島內政媒生態(tài)而論,幾乎已經(jīng)篤定。非黨員、專業(yè)學者,這樣的陳建仁,與之前的蔡英文何其相像。如此高同質性的搭檔,對蔡英文的選情是好是壞,值得觀察。
導報記者 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