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8月12日訊(海峽導報特派記者 林世雄/文 葉鑫洋/圖) “治沙很平凡,你們很辛苦,成果很喜人,很鼓舞人心,這是一項平凡而偉大的事業(yè),也堅定了我們治沙的決心,對你們的事業(yè),我們會全力支持。”習近平總書記14年前在這里講的話言猶在耳。昨天下午,采訪團沿著總書記的足跡來到了這里,見證寧夏人防沙治沙的奇跡。
寧夏靈武白芨灘位于毛烏素沙地西南邊緣,本是一片不毛之地,經(jīng)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終于變成生機勃勃的“塞上綠洲”。昨日下午,參加“鄉(xiāng)村振興看寧夏”主題采訪活動的兩岸及港澳記者來到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地處干旱帶的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擁有著3萬多公頃的防沙林場。采訪團一行抵達保護區(qū)時,大風正呼呼地刮著,而這里一棵棵、一片片植物就像衛(wèi)士一樣,守護著這片土地不被沙漠所吞噬。
2008年4月7日,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來到了這個地方,看望了治沙工人,并在大泉沙區(qū)種下一棵靈武長紅棗樹。保護區(qū)宣教科講解員梁素君介紹說,習近平同志的鼓勵大大激勵了治沙人造林的決心,當即立下堅定治沙決心——從習近平同志種的那第一棵棗樹開始直面黃沙,向東推進。“寧肯掉下10斤肉,不讓生態(tài)落了后”,憑借堅韌不拔、艱苦奮斗的實干精神,白芨灘的植樹治沙工作再攀新高峰。如今,這棵棗樹一年能摘180斤棗,它和周邊的大片林地共同屹立在黃沙之上,形成一道南北長61公里、東西寬30至40公里的綠色屏障。
“我們治沙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盲目亂干是不行的。”梁素君介紹道,“這些年我們在治沙物種的選擇上、治沙模式的確立上、治沙技術的探索上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每前進一步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
梁素君以治沙技術為例介紹,保護區(qū)探索了“1+4”精準技術,“1”是草方格固定流沙,“4”是雨季撒播草籽、穴播灌木種子、營養(yǎng)袋苗造林、春秋植苗造林四項技術互為補充,在迎風坡、丘間低地種植耐旱灌木(檸條、沙拐棗等),極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新時代治沙人針對實際情況,施行承包合同制造林,充分調動了治沙成員的積極性。在沙區(q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上,從以前“治沙越治越窮”,到現(xiàn)在不斷發(fā)展多種經(jīng)營,創(chuàng)立造林綠化公司、研學教育公司、奶牛養(yǎng)殖場,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多種經(jīng)營反哺治沙大業(yè)。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到寧夏考察時深情地談到:“白芨灘治沙,久久為功,成果非常顯著,值得學習。”
在治沙展示館,一張張照片、一段段視頻記錄了白芨灘由黃沙滿天到滿目蒼翠的蛻變,兩岸及港澳記者紛紛為總書記的高瞻遠矚和一代代治沙人的艱苦奮斗點贊。
人物
“寧肯掉下10斤肉,不讓生態(tài)落了后”
保護區(qū)管理局副局長魏蒙過去在電視臺做過16年的記者,2000年保護區(qū)成立,他調過來主管宣傳,20多年來,親眼看到這片沙漠變成綠洲、沙丘變青山。魏蒙猶記得當年的艱辛:清晨4點多起來吃飯,5點多進入防沙林場開始勞作,夏天時到中午地面溫度達40多攝氏度,沒辦法干只能撤出來,下午4點多等天氣涼快一些再進去干,直到晚上七八點鐘收工,夜里就地搭帳篷睡覺。

2008年習近平同志植樹時,魏蒙也在現(xiàn)場,那時這里全是沙漠。14年來,白芨灘治沙成果顯著。“我們以前每年平均造林3000-8000畝,總書記來了以后,我們受到鼓舞,喊出了‘寧肯掉下10斤肉,不讓生態(tài)落了后’的響亮口號,每年平均造林20000畝,足足提高了兩倍多!把沙漠向后推了20多公里,治理的面積有30多萬畝。”望著一株株植物,魏蒙有感而發(fā),“親身經(jīng)歷、見證中國治沙奇跡,現(xiàn)在再回頭看,真的非常自豪,覺得做這份工作很有意義,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