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門陶藝大師王明宗繪制《海峽一日游》
臺海網(wǎng)12月11日訊(導報記者 林靜嫻 洪偉晟 方艷艷 陳哲文/文 沈威 鐘洪/圖)本屆創(chuàng)意涂鴉大獎賽每一幅上墻作品都充滿了閩臺元素,從臺灣夜市到集美建筑,從媽祖、“電音三太子”,到風獅爺、“福船”……兩岸年輕人以涂鴉為載體,盡情揮灑展現(xiàn)對閩臺文化融合的感悟,讓大家看到他們演繹“融通兩岸共繪家園”這一主題的無限可能。
1
《燈火闌珊處》盼兩岸疫散云開
榮獲本屆創(chuàng)意涂鴉大獎賽一等獎的,是來自“姬歌視覺藝術(shù)”的作品《燈火闌珊處》。創(chuàng)作團隊代表之一、廈門青年美術(shù)教師李燕迪接受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她是從合肥到集美上學的,到這里后不僅被嘉庚文化吸引,也非常喜歡閩臺美食。因此《燈火闌珊處》左半部分選取了臺北夜市琳瑯滿目的小吃為素材,右邊則選取集美學村夜景。
據(jù)了解,聯(lián)合評審團在決賽評選時也特別指出,夜市開張是疫后民生經(jīng)濟恢復的指標之一,《燈火闌珊處》讓人看到兩岸百姓共同期盼的美好場景。李燕迪也說,自己對臺灣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夜市,可惜一直沒去過,希望疫后兩岸恢復交流,能過去親眼看一看。
李燕迪表示,非常高興能通過涂鴉的方式,為探索和加強兩岸溝通提供新思路和新突破。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她也與其他團隊的臺灣選手一起探索涂鴉藝術(shù),尤其完成左半部分臺灣夜市時,獲得很多來自臺灣選手的建議。她認為,涂鴉大獎賽平臺為兩岸青年創(chuàng)造了溝通和交流的機會,希望他們的作品能架起一座融通兩岸的橋梁。
對于一起入圍決賽的其他團隊,李燕迪表示她個人非常喜歡《尋根之旅》這幅作品,媽祖形象刻畫得很細致;《圓夢一閩 兩岸同門》這幅涂鴉結(jié)合了閩臺特色小吃以及大社人文,非常有新意和創(chuàng)造力;《海峽一日游》的構(gòu)圖視角則別出心裁,反映了兩岸融通的愿景。
2
金門藝術(shù)家繪制《海峽一日游》
第三屆創(chuàng)意涂鴉大獎賽在廈門集美大社舉辦的新聞,通過海峽導報新媒體平臺的報道,受到臺灣朋友的關(guān)注和鼓勵。他們紛紛在推文下方留言、點贊,也有人發(fā)私信分享臺灣地區(qū)的涂鴉作品。這場活動也因此吸引到一位特別的嘉賓——有“風獅爺達人”之稱的金門陶藝大師王明宗。他通過網(wǎng)絡看到由“三彩坊廣告公司”團隊設(shè)計的作品《海峽一日游》,決定跨海響應大賽,在金門也找了一面墻進行創(chuàng)作。
位于金門泗湖的浯州陶藝觀光工廠,是王明宗進行墻繪創(chuàng)作的地點。這里是專門生產(chǎn)制作風獅爺?shù)裣竦牡胤剑苍谴箨懹慰统Hサ木包c。12月3日開始,王明宗率領(lǐng)5名徒弟在工廠墻上作畫?!逗{一日游》中所呈現(xiàn)的廈金美景躍然于墻上,“雙子塔”、閩南古厝、集美龍舟池、金門莒光樓、風獅爺……色彩斑斕,惟妙惟肖。“以前沒有疫情時,我常常去廈門。集美那邊有端午劃龍舟,咱們金門有風獅爺,兩地有著共同的文化民俗。”王明宗說,《海峽一日游》將廈金文化元素涵蓋其中,很適合進行墻繪創(chuàng)作。“但因為原作不是我畫的,所以涂起來會慢一些,很多細節(jié)要處理。”為了更完美地展現(xiàn)這幅涂鴉作品,王明宗帶領(lǐng)徒弟們挑燈夜戰(zhàn)了好幾個晚上。
王明宗回憶起自己兩年前參與創(chuàng)意涂鴉大獎賽、赴福建東山島涂鴉的場景。為期五天的創(chuàng)作,成為他難忘的經(jīng)歷。今年因為疫情沒辦法赴廈門參與,他和他的團隊成員感到些許遺憾。不過他們也表示,兩岸藝術(shù)家隔海切磋,其樂融融。王明宗也期待《海峽一日游》的涂鴉,能成為浯州陶藝觀光工廠內(nèi)新的特色景觀,待將來“小三通”復航后,大陸同胞可以來此處“打卡”參觀。
相關(guān)鏈接
兩岸臺青直播基地揭牌
12月10日下午,兩岸臺青直播基地揭牌暨簽約儀式在海峽導報社舉行。臺灣青年蘇恒、黃愷嘉與海峽導報社簽約成立工作室,就視頻制作、新媒體運營、直播培訓、公益活動、個人IP孵化等項目展開深度而持續(xù)的合作。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新聞局局長馬曉光,中央宣傳部港澳臺新聞局副局長謝應君,福建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政府新聞辦公室主任葉雄彪,福建日報社總編輯潘賢強,海峽導報社社長林世雄等出席簽約儀式,并共同為兩岸臺青直播基地揭牌。
臺灣知名時事評論員、新黨青年蘇恒在接受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臺青直播基地能夠?qū)⒋箨憣ε_灣的善意傳達給臺灣民眾,也能讓更多臺灣青年通過這個工作室了解到大陸的發(fā)展和進步。
蘇恒說,兩岸目前因為疫情而停滯交流是暫時的,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恢復到和過去一樣熱絡。這個工作室只是一個“杠桿”,為的是撬動兩岸情感,為的是打破人為建造的藩籬。
對大陸直播平臺運用已經(jīng)十分熟練的在廈臺青黃愷嘉表示,這里的新媒體發(fā)展日新月異,比臺灣先進許多,想來大陸圓夢的臺灣青年不僅要了解新媒體,更要多了解大陸文化,才能讓輸出的內(nèi)容更“接地氣”。黃愷嘉透露,她正與海峽導報社共同推進一個非遺文化欄目——“阿嘉的1001夜”,由她現(xiàn)場體驗非遺項目,再通過臺灣青年的視角,介紹給觀眾。“我想要弘揚中華文化,講好兩岸故事,在這個前提下明確想做的內(nèi)容。”
據(jù)了解,海峽導報社通過直播基地與臺青確立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guān)系,對合作伙伴所屬的產(chǎn)品予以宣傳推廣,開展活動并提供資源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