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際,美國國會親臺勢力4日通過了所謂的“臺北法案”,企圖通過懲罰那些與臺“斷交”的國家來幫助臺灣當局鞏固“邦交”。美國會這兩年連續(xù)通過涉臺法案,但“護臺”效果非常有限。蔡英文當局曾創(chuàng)造“一個任期內(nèi)斷交7國,5天連斷兩國”的紀錄。島內(nèi)輿論對這次“臺北法案”能起多大作用也深表懷疑。5日,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趙立堅表示,美國國會有關(guān)法案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lián)合公報規(guī)定,嚴重違背國際法和國際關(guān)系基本準則,中方堅決反對。他說,一個中國原則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世界上已有180個國家與中國建交,美國早在40多年前就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與中國建交,現(xiàn)在卻阻撓其他主權(quán)國家同中國發(fā)展正常國家關(guān)系,這毫無道理,也是逆潮流而動。
美議員擔心臺“邦交歸零”
當?shù)貢r間4日下午,美國眾議院通過所謂的“臺北法案”。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稱:“臺灣是美國在亞洲地區(qū)的關(guān)鍵盟友,也是重要的民主伙伴。今天借著通過‘臺北法案’,美國國會重申對臺灣的堅實支持,并告訴世界美國與臺灣站在一起。”“接下來美國迫切要做的是鼓勵我們的盟友及伙伴加強與臺北的‘外交’關(guān)系,以及確保臺灣在國際決策場域有一席之地,包括聯(lián)合國。”而民主黨眾議員馬基則擔心:“如果美國不采取反制策略,臺灣的邦交國可能由17個歸零。”
美國眾議院通過的所謂“臺北法案”全名為“臺灣盟邦國際保障與強化倡議法”,該法案最早是由共和黨參議員賈德納、盧比奧等4人于2018年9月共同提出。臺灣“中央社”5日稱,當時民進黨當局自2016年上臺起一連失去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巴拿馬、多米尼加、布基納法索和薩爾瓦多等“邦交國”,岡比亞也在2016年3月與大陸復交。該法案當時未能排上參議院外交委員會議程,最后無疾而終。2019年5月23日,賈德納等4人卷土重來,再次在參議院拋出“臺北法案”。與2018年的版本相比,這次不只計劃協(xié)助臺灣“鞏固邦交國”,更納入兩項新重點,包括“支持臺灣參與國際組織”及增強美臺經(jīng)貿(mào)關(guān)系。去年10月29日,“臺北法案”在美國參議院獲得通過。
根據(jù)美國眾議院剛剛通過的修正后版本,法案共有5個章節(jié)。臺灣東森新聞網(wǎng)5日稱,法案最受關(guān)注的是所謂“外交賞罰制度”。該法案第五章節(jié)稱,美國行政部門應支持臺灣強化其正式“外交關(guān)系”以及與印太區(qū)域和世界其他地區(qū)的伙伴關(guān)系。為了達成該目的,法案呼吁美國行政部門“在符合美國利益的情況下,對于明顯增強、強化或升級與臺灣關(guān)系的國家,應考慮增加與該國的經(jīng)濟、安全及外交接觸”,反之“對于采取嚴重或重大行動對臺灣安全或繁榮造成傷害的國家,美方應考慮改變與該國的經(jīng)濟、安全及外交接觸”。“臺北法案”還要求美國國務卿在法案生效后一年內(nèi)以及在今后連續(xù)5年中,每年針對有關(guān)上述情況所采取的作為向適當?shù)膰鴷瘑T會報告。
臺當局趕忙“謝恩”遭嘲諷
對美國國會“友臺”好意,民進黨當局忙不迭地表示感謝。臺灣“外交部”5日稱,美國國會不分黨派積極采取具體行動協(xié)助臺“鞏固邦交”并支持臺參與國際社會,“充分反映臺美關(guān)系緊密友好,外交部表達誠摯歡迎,盼持續(xù)以務實態(tài)度與美方攜手合作,爭取臺灣更寬廣的國際空間”。同一天,蔡英文與美國在臺協(xié)會主席莫健會面時,也感謝美國眾議院通過“臺北法案”。她稱:“臺灣和美國共享民主自由的價值,也是雙方在印太區(qū)域捍衛(wèi)民主的堅實盟友。”莫健稱,在蔡英文第二任期,美國將“加倍努力”確保臺灣“踏上國際舞臺”。
5日,臺“副總統(tǒng)”當選人賴清德稱,正值全球備受疫情威脅之際,美國眾議院通過“臺北法案”,“除了展現(xiàn)民主、自由是臺美雙方共享價值外,也是對臺灣防疫的肯定”。他趁機提出臺灣要參與世界衛(wèi)生組織和國際民航組織的活動。民進黨“立委”羅致政稱,“臺北法案”的通過代表著美國國會議員不分黨派都了解臺灣的艱難處境,這是美國“明確宣示如果有‘某國’想傷害臺灣安全或繁榮,美國會考慮要不要跟這個‘某國’做朋友”。他稱,“這個‘某國’指的是誰?相信大家都很清楚。”
對臺當局這種奴顏婢膝的謝恩,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李正修諷刺稱,近些年來,每當美國參眾兩院的外交委員會通過涉臺草案,臺“總統(tǒng)府”及“外交部”就感謝一次;接著兩院通過正式版本,臺當局要再次表達謝意;等美國總統(tǒng)簽署成為法律后,又致上最后的感謝,“平均下來,蔡政府針對一個法案感謝至少不下5次。如此低下姿態(tài),難怪會被看輕”。
“友臺”法案阻止不了“斷交潮”
近幾年來,美國國會通過了一系列所謂“挺臺”法案,如“臺灣旅行法”鼓勵美臺雙方高層官員互訪,“國防授權(quán)法案”鼓勵美臺強化軍事交流等。但到目前為止,這些動作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并未帶來民進黨當局所期待的突破。在島內(nèi)輿論看來,“臺北法案”更是“口惠而實不至”。
對“臺北法案”,國民黨曾多次回應稱,美方協(xié)助“拓展外交空間”固然重要,但“最終仍要靠我們自己”,“希望民進黨當局面對臺灣國際空間大幅萎縮的事實,拿出辦法解決,而不是一再自嗨式宣傳所謂‘外交成果’來誤導民眾”。馬英九也稱,美國近來推動的涉臺法案雖然很友好,但可以用“FBI”來描述,即“Friendly But Inconsequential(友好但缺乏實效)”。
臺灣中時電子報稱,2018年和2019年兩個“臺北法案”的最大不同之處,在于美國協(xié)助維護臺灣“邦交國”的做法,2018年版本揚言要嚴懲與臺灣“斷交”的國家,但這些文字在2019年消失無蹤,“顯見連美國自身都知道難以執(zhí)行”。文章稱,蔡英文當局的狡猾之處在于扮演被害者的角色以博取美國同情,再以全面配合其圍堵大陸政策來獲得回報。“然而,這種只對民進黨有利、卻會傷害兩岸互動的做法,注定對臺灣沒有幫助”。蔡當局往臉上貼金甚至夸大“臺北法案”的效力,只是凸顯其無力化解兩岸僵局的窘境,實在不是合格的“外交成績單”。
對于美眾議院通過“臺北法案”,國臺辦發(fā)言人朱鳳蓮5日表示,近一段時期,美國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操弄所謂涉臺議案,只會在兩岸之間挑起更多事端,只會給中美關(guān)系制造更多麻煩,最終也會損害美自身利益。而民進黨挾洋自重,其結(jié)果只會加劇兩岸關(guān)系的緊張與動蕩,破壞臺海地區(qū)的和平與穩(wěn)定。
“當臺灣被綁上美國戰(zhàn)車”,《中國時報》以此為題刊登的一篇言論稱,近來美國國會通過了“臺北法案”“亞洲再保證倡議法”“香港民主與人權(quán)法案”以及“西藏法案”等一系列涉華法案,美國已儼然形成對于大陸的圍堵格局。與此同時,臺灣已被綁在美國的戰(zhàn)車上,兩岸關(guān)系更是雪上加霜,尤其美方如此赤裸地圍堵與對抗大陸的政策,正在大陸民間掀起一波“武統(tǒng)臺灣”的聲浪,“臺灣要如何趨吉避兇,絕非持續(xù)一面倒向美國可以做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