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臺灣女青年戴翎怡選擇留在長沙修復三棟民國時期的房子。如今,這些承載“長沙城市記憶”的舊居已成網紅景點,吸引不少游人到訪。
1978年出生在臺北的戴翎怡,年少時跟隨從商的父母去印尼生活,后輾轉歐美學習、工作。之后,她返臺讀研,畢業(yè)不久,應母親要求到墾丁幫舅舅經營民宿。
在她看來,與長沙“結緣”純屬偶然。2014年初,戴翎怡接到父親電話,請她代為前往長沙探望一位老友。拜訪長輩途中,匆匆穿過馬益順巷,戴翎怡抬頭瞥見三棟與周邊民居“格格不入”的小樓,紅磚房浪漫別致,青磚房大氣典雅,仿佛三位沒有聽眾的歷史訴說者。
多年海外求學、工作,戴翎怡總是謹記父親的叮囑:無論去過多少地方,都不要忘記我們從哪里來。“所以我一直對歷史和古建筑非常感興趣。”戴翎怡說。
父親的朋友居住在這三棟掛著“馬益順巷89號公館”門牌的老房子周邊,每次出門,戴翎怡都經過這里。“這是誰的房子?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她深感好奇。
咨詢過周邊居民、長沙文史專家及相關部門后,她了解到,這是民國時期一位富商的宅院,2005年被公布為長沙市重點保護歷史舊宅,2014年成為長沙市文物保護單位。
經房屋擁有者同意,她如愿踏入這個塵封已久的院落,映入眼簾的是另一片天地:梧桐樹葉沙沙作響,角落古井活水未斷,三棟建筑與院墻呈“回”字相連。
“會不會有人跟我一樣,想知道住在里面是什么感覺?”有過民宿經營經驗的戴翎怡產生一個大膽想法:修復這三棟舊房子,開一家民宿。
然而,修復前先要取得房屋租賃使用權。除了要和其中兩棟已屬國有資產的相關公司交涉,還要去尋找另外一棟公館的20多名繼承人。
戴翎怡和父親友人的女兒周夕筠分頭行動,一邊辦理房屋租賃使用權手續(xù),一邊尋找修復房屋的最好辦法。
“城區(qū)內老建筑修復不能脫離城市整體環(huán)境,必須和周邊風格深度結合。”戴翎怡與合伙人有著一種共同的“自覺”。
在相關部門幫助下,她們取得租賃使用權,并做好規(guī)劃設計。其間,她們邀請湖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和古建筑保護專家對三棟建筑進行勘測和修復指導,又去其他城市學習老建筑保護利用的成功經驗。
戴翎怡認為,老房子要“修舊如舊”,外觀和結構不能改變,內部裝飾也要“還原”。于是,她和周夕筠跑了不少舊貨倉庫,“淘”到可以使用的老物件。老式電話、臺燈、唱片機……房間里的陳設多了起來。
2017年,這家名為“馬益順捌玖”的民宿開業(yè)。如今它已成為長沙“網紅打卡地”之一,越來越多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到此感受老長沙的市井氣息與人情味道。為更好融入當地,戴翎怡還與社區(qū)合作開展慰問貧困老人、召集社區(qū)居民共慶傳統(tǒng)佳節(jié)等活動。
近些年,惠臺措施接連落地,讓定居長沙的戴翎怡更感安心愜意。“我在長沙和本地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生活十分方便。”她說,本地居民非常友好,政府部門服務高效,讓她感受到長沙的溫度,“這也是我留下來的一個重要原因”。
2019年,大陸出臺《關于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26條措施”),當中提到“臺灣文創(chuàng)機構、單位或個人可參與大陸文創(chuàng)園區(qū)建設營運”。這讓戴翎怡很受鼓舞。她正與相關部門商討合作,希望用“馬益順捌玖”的模式將長沙老街潮宗街打造成文旅融合“樣板街”。
長沙市臺辦主任袁義和表示,“26條措施”是在對臺工作中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對臺灣同胞一視同仁,造福臺灣同胞的具體體現。長沙將持續(xù)為臺胞在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打造更好環(huán)境,進一步維護當地臺胞、臺商合法權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