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把“垃圾”讀作lè sè(樂色),這不能算是錯讀。1946年,“老北京”齊鐵恨先生被派去光復(fù)不久的臺灣,在電臺教授臺灣民眾“國語讀音示范”時,讀的就是“樂色”。除此之外,他把“液體”讀成yì tǐ(意體),“攜帶”讀成xí dài(席帶)。影響之深,到現(xiàn)在臺灣民眾還這樣讀呢。
那么,臺灣是如何“樂色”分類的?本月上海實施垃圾分類后,臺灣朋友對此很是羨慕。因為上海有固定的分類垃圾廂房,這比“追著垃圾車跑”的臺灣更加人性化。那么,臺灣如何實施垃圾分類的,回收的資源去哪兒了?
1個垃圾袋5元,分類與錢包有關(guān)
我曾在一位臺灣朋友家住宿。他的廚房內(nèi)擺了3個垃圾筒。他耐心告訴我每個垃圾筒的作用,告訴我該把什么樣的垃圾丟進相應(yīng)的筒內(nèi)。我沒有用心記,不過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嫌麻煩,我努力減少垃圾產(chǎn)量。正是這種心理,以及其他客觀因素的限制,臺灣人均垃圾量由20年前年均5%到7%的增長,降到目前的每年1%。
那么,其他客觀因素有哪些呢?
首先是生活垃圾自主分類。1996年臺北開始施行“垃圾不落地”政策,小區(qū)內(nèi)不設(shè)垃圾筒,居民必須在家里對垃圾進行粗分類,不分類則會被拒收或被處罰。取得成效后,“垃圾不落地”政策在整個臺灣實行。臺灣家庭垃圾主要分為普通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廚余垃圾三類。其中,普通垃圾不可回收??苫厥绽ㄋ芰稀⒉A?、紙質(zhì)品、金屬、泡沫等。廚余垃圾指水果皮、菜葉、過期食品、茶葉渣、咖啡渣等。我的朋友家中的3個垃圾筒,分別收集這三類垃圾。
其次,垃圾袋要專門購買。臺灣很多城市有垃圾袋收費政策。這個垃圾袋由可降解塑料制成,上面印有專門標志,按個收費。居民要到指定地方購買。無法回收的普通垃圾必須用這種垃圾袋來裝,而可回收垃圾則沒有這項要求。這樣一來,如果想少花錢買專用垃圾袋,就要盡可能找出可回收垃圾,從而減少普通垃圾產(chǎn)量。
另一位臺灣朋友說,他家用的是14升的專用垃圾袋,一個5元新臺幣(約1元多人民幣),大概能裝一周的垃圾。不過,他在北京時一天就能弄出一袋垃圾。“是我回臺灣后道德變得高尚?不是的,這是心理暗示:扔垃圾要收錢,少丟一些就能省錢。”
最后,定時定點收集垃圾。傍晚走在臺北街巷時,很容易會被資源回收車的音樂聲吵到,車上播放著“致愛麗絲”或者“少女的祈禱”,音量很大,聽到這樣的樂聲就意味著:你該出來倒垃圾了。
垃圾車每天一次,每家每戶都有行車時間表和路線。如果垃圾車停留的五分鐘內(nèi),居民沒來扔垃圾,就得跑到下一站,300米外。
垃圾車每次來三輛:第一輛是密閉式垃圾車,專收垃圾袋裝的垃圾。第二輛收塑膠袋、泡沫和兩種廚余,紅色桶是剩飯剩菜,可以給豬吃;藍色桶是真的廚余,豬都不吃。第三輛收納可回收物,周一、五收廢紙、舊衣服,周二、四、六收瓶罐和各種用品。周三和周日清潔隊員要休息。
于是,經(jīng)年累月的習慣養(yǎng)成和制度措施,培養(yǎng)了臺灣人良好的習慣。
有人舉報亂丟垃圾,年入百萬
臺灣也有過垃圾成堆的階段,甚至為垃圾掩埋場的選址而發(fā)生爭議。在“垃圾不落地”政策實施前,臺灣人均每日垃圾量為1.14公斤,目前這一數(shù)字已減為0.38公斤,臺北更少為0.27公斤。
垃圾減量得益于環(huán)保部門的政策和努力。同時,臺灣將學校和社區(qū)納入到環(huán)保教育當中,學生從小學起就要學習垃圾怎么分類、如何循環(huán)利用、如何變廢為寶等。
1997年,臺灣修訂了“廢棄物清理法”,明確制造業(yè)者和進口商必須繳納“回收清除處理費”,成立資源回收基金,以回饋的方式鼓勵全民參與,并建立開放的回收清除處理市場,以達到資源可持續(xù)利用的目標。
在臺灣一些便利店里,回收半公斤電池會獎勵1個茶葉蛋,回收1公斤電池則獎勵1瓶奶茶。便利店會將這些廢舊電池交給回收商,得到一筆收入。回收商再將廢舊電池交給處理廠,也會得到一筆收益。處理廠商按照規(guī)定處理完畢之后,就能得到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的“補血”。由此,垃圾分類成為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利益鏈,大家都能從中分一杯羹,在機制上實現(xiàn)了全民參與。
此外,臺灣還實行嚴明的獎懲措施。如果有人不在規(guī)定時間地點扔垃圾、沒有使用專用垃圾袋、沒有進行正確分類,都有可能被罰款。此外,民眾還可以舉報不守規(guī)矩的人,如果證據(jù)確鑿,舉報者還可分得一半的罰款。據(jù)說有的檢舉達人因此年入百萬,甚至還成立了專門的檢舉公司。這大概就是我到臺灣后不敢亂扔垃圾的原因吧?
此外,慈濟慈善基金會也發(fā)揮了很大作用。他們提出了環(huán)保“五R運動”:Refuse(拒絕使用),如一次性餐具等;Reduce(減少使用),如塑膠袋;Reuse(重復(fù)使用),如紙袋;Repair(修理后使用),如長褲可以改短褲等;Recycle(回收再利用),如廚余垃圾可以當作有機肥料。
臺灣共有6797個行政村,也有6000多個資源回收環(huán)保教育站。環(huán)保站都由慈濟志工自發(fā)、自愿組成。他們每天在環(huán)保站內(nèi)對粗分類的物品再做細分類,以便充分發(fā)揮資源的價值。最終,這些回收品以高于市場的價格轉(zhuǎn)賣給資源回收商,所得資金再捐給慈濟基金會,進而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形成了善的循環(huán)。
思路變了,就有了希望
在臺灣,垃圾分為“一般生活垃圾”和“事業(yè)廢棄物”兩種(“事業(yè)”指實體工廠等單位)。下文只講生活垃圾處理。臺灣在上世紀80年代時,垃圾量遽增,很多垃圾掩埋場飽和,不少地方的垃圾堆置街頭。1984年,臺灣制定出“都市垃圾處理方案”,將垃圾處理原則修正為“短期掩埋,中長期焚化”的主導(dǎo)方向,目前,臺灣已不再采用掩埋的方式處理,僅采用焚燒方式。
可回收垃圾在被回收后,要被送往垃圾回收場,經(jīng)過更嚴格細致的分類和回收再利用,剩余少量不可回收的垃圾被焚化處理。此過程可以再生發(fā)電,垃圾燃燒后產(chǎn)生的飛灰送到煉鋼廠、水泥廠當原料,底渣則可用來做管溝回填,或者當作鋪路的材料。
廚余垃圾還可再細分為生廚余和熟廚余。生廚余將用來堆肥,熟廚余經(jīng)高溫消毒后,喂給豬吃。
由于政策激勵作用,臺灣在2003年的垃圾焚化率已經(jīng)達90%以上,垃圾處理量可達900萬噸,可發(fā)電45萬千瓦。目前,臺灣提出的垃圾政策是“源頭減量、資源回收”,希望逐步達成垃圾全回收、零廢棄的目標,預(yù)計“垃圾零廢棄”在明年就可以達到75%,與世界先進地方幾乎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