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傘為了固定的更牢固,特別設(shè)置了這個環(huán)形的可以黏貼的圓環(huán)……”他叫吳建德,臺南一家制傘工廠的老板,不久前在上海舉行的第29屆“華交會”上,吳建德的展位前掛滿了各式的雨傘和雨具,這也是吳建德第一次參展“華交會”,“主要是希望透過這個平臺,看能否吸引到更多的合作商戶。”
有著“外貿(mào)新春第一展”之稱的第29屆中國華東進出口商品交易會每年都吸引著全世界的商人在這里尋找商機,吳建德也是這其中的一位。
在雨傘這一行,吳建德一做就是40年!或者,從更早的時間算起,7歲那年,吳建德便制作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把傘,“我從小就看著我父親做傘,自然而然對雨傘就特別有感情,然后7歲那年我做了我的第一把傘……”從小耳聞目染,13歲開始,吳建每逢假期就開始到工廠幫工,從此,就在也離不開這一行了。都說手工業(yè)者需要的是一份堅持和堅守,但是在吳建德看來,這份家族的手工技藝并沒有讓他感到枯燥,反而充滿著興趣。“我真的是因為興趣才選擇了從父親手中接過這門技藝。”40年的時間,一把小小的雨傘在吳建德手中變換著花樣,唯一不變的是這其中的深情和堅守。
而作為傳統(tǒng)的手工匠人來說,這份堅持在時間的更迭中也必然要面臨著創(chuàng)新和突破。“就是覺得可以來變化不同的設(shè)計方案,但是企業(yè)終究要發(fā)展,市場也非常的重要。年紀大了,就覺得這個市場變化太快了,感覺要跟不上了……”談及雨傘這一行的發(fā)展,吳建德也不覺搖了搖頭。吳家這個在臺南樹立了幾十年的老品牌,同樣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定位自己的生存坐標。而對于吳建德他們這一代人來說,還需要面對的是企業(yè)下一個傳承者是誰的問題?在這一點上,吳建德到是幸運的。在“華交會”的現(xiàn)場,他的兒子“吳依翰”正在跟客戶對接。二十六歲正式接手家族事業(yè),吳依翰和父親一樣,也是自然而然地就走進了雨傘王國。這個年輕人給這個家族的雨傘事業(yè)注入了新的血液。“我們一直是做代工的,我覺得要想走得遠的話,還是需要有自己的品牌。”吳依翰說,當(dāng)初有這個想法的時候,和父親有很大的沖突,吳建德覺得代工做得好好的,沒必要冒著風(fēng)險去創(chuàng)立品牌,但是吳依翰卻并不這么看,“雨傘廠太多了,你不做一個區(qū)隔,不做一個自己的品牌的話,其實很難繼續(xù)生存下去。做品牌風(fēng)險一定有,但是你有風(fēng)險才有可能有收獲對不對。”最終,吳依翰還是堅持了自己的想法。三年前,這個一直做代工的家族創(chuàng)立了屬于自己的雨傘品牌“urbane”。
三年的時間,吳依翰頂住了很多的壓力,“其實雨傘價格競爭很激烈,尤其是原材料用的不同雨傘價格也不同,但是我就是要堅持要有品質(zhì)的材料,價格絕不壓低。”在這一點上,吳家三代人的認知是完全相同的。雖然市場不同,競爭不同,但是吳家的傘依然保持著其一貫的品質(zhì)——結(jié)實、耐用,當(dāng)然還有不斷更新的款式。在吳依翰看來,雖然大陸市場雨傘競爭更為激烈,但是并不代表沒有機會,“大陸現(xiàn)代的年輕人,他們會更加注重精神層面的東西,他們更愿意接受匠人制造,所以他們會認可我們的雨傘。”同為年輕人,吳依翰更能敏銳的體察到他們這一代人的需求。為此,這把吳家傳承了三代的雨傘,吳依翰已經(jīng)準備好了:穩(wěn)穩(wěn)地握住、撐起它,然后堅定地走下去……

吳建德父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