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建泉港7月25日電 題:一曲北管情牽兩岸
中新社記者 孫虹
“問臺灣,路幾鋪?算來三五步……”悅耳絲竹聲伴奏下,北管悠揚的曲調將觀眾們帶進了一個情牽兩岸的動人故事中。
24日晚間,由兩岸北管專家學者共同創(chuàng)作的北管樂舞《過臺灣》,在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qū)文化中心溫馨上演。25日,隨著第三屆閩臺“三同文化”節(jié)的揭幕,閩臺北管文化交流也在泉港區(qū)展開。
廣泛流傳于閩南地區(qū)尤其是泉港的北管,與“古音樂活化石”南音并稱“姐妹花”,素有“天子傳音”的美譽。17世紀時,北管隨著泉州人遷徙的腳步,傳到寶島臺灣。
時至今日,在海峽的對岸,北管作為臺灣漢族傳統(tǒng)音樂最大的樂種仍然傳唱不衰,常見于迎神賽會、陣頭,以及歌仔戲、布袋戲表演中,可謂“根在大陸,花開兩岸”。
“近年來,兩岸北管藝人、專家、學者間的交流互動十分頻繁。”臺灣彰化縣文化局顧問李文政24日晚到場觀看演出,“2015年我們曾經來到泉港演出,驚喜發(fā)現泉港北管就是臺灣北管研究中所提的‘廣義北管’,相對的是經過近百年傳承、演變后有所局限的臺灣北管。”
在李文政看來,兩岸的北管表現形式雖有所不同,但根承一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此次來到泉港,李文政特地帶來了個人搜集的北管資料。“我準備了150多本北管的手抄本,包括工尺譜,送給泉港文化局,希望能進一步傳承、提升乃至更好地保護北管這門藝術。”
泉港是中國的北管音樂文化之鄉(xiāng),北管樂舞《過臺灣》以北管為基礎,融合舞蹈、戲劇、歌唱等多種形式。北管樂舞《過臺灣》的總導演鄭福元表示,希望能更豐富地表現兩岸“同名村、同宗親、同禮樂”的文化特質。
目前,兩岸都面臨著北管如何更好傳播、是否后繼有人等相同的難題。“事實上,我們共同在走一條兼具傳統(tǒng)、保留、創(chuàng)新、傳承的路,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加以創(chuàng)新,最大限度地保護這門富有生命力的民族藝術。”
在2016年第八屆海峽論壇期間,兩岸北管專家學者就北管樂舞《過臺灣》的劇本、演繹形式、作曲、情節(jié)發(fā)展等話題展開了細致入微的討論。
“《過臺灣》糅合了北管、戲劇、舞蹈、魔術等多種表現手法,是兩岸攜手創(chuàng)新的一部作品。”鄭福元說。
北管樂舞《過臺灣》分唐山祖、憶思念、北管情等多個篇章,通過一家祖孫三代波瀾起伏的人生悲歡,展現近代沿海漁民過臺灣斑駁、豐饒而跌宕的歷史畫卷。其中,既有感人的故事情節(jié),也表達了兩岸民眾祈求和平發(fā)展的共同心愿;既彰顯兩岸“同元素”的特色,又抓住了兩岸文化的“真需求”。
文化的認同,帶來情感的共鳴。這次,臺灣彰化縣灣仔口楓灣宮玉鳳園也帶來了臺灣北管戲《走三關》的演出。李文政表示,希望能把臺灣北管帶到大陸、送回泉港,多交流、多合作,手牽手一起去傳承、發(fā)揚北管。(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