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8月11日電(記者喬本孝)從學生時代業(yè)余玩票,到如今擔任臺北曲藝團團長,在傳統(tǒng)為男性主導的曲藝圈,能說一口“京片子”的葉怡均稱得上是臺灣相聲界的“大姐大”。閃耀曲苑近30年,葉怡均說,相聲是兩岸的共同語言。
在她看來,兩岸相聲沿著各自軌跡發(fā)展,依然是“眾樂樂”的共同語言。大陸相聲可以去臺灣求新,臺灣相聲更可以去大陸求根。
少有人知,葉怡均是最早和大陸相聲名家切磋曲藝的臺灣相聲演員之一。1988年5月,葉怡均和臺灣相聲演員王振全受新加坡實踐話劇團邀請,和大陸相聲名家姜昆、唐杰忠在獅城同臺演出。
“我很幸運,那時我只有20出頭。”葉怡均回憶道,“姜昆老師和唐杰忠老師上臺演出時,我就在側臺觀看,心中贊嘆不已。”
演出結束后,心感“曾經滄海”的葉怡均借道馬來西亞,大著膽子來到大陸,一下子闖入相聲界的“奧林匹亞山”。
“馬季老師、馬三立老師、常寶霆老師……各路名家我都見到了,他們非常照顧我這個小女生。”葉怡均說,“從此,我看到了相聲藝術的高度和廣度,感到如饑似渴。”
兩岸曲緣結成,在日后與大陸名家的交游中,葉怡均受馬季影響最深。“相聲是北方曲種,但馬季先生的作品超越了時空限制,海峽兩岸都能夠欣賞。”葉怡均說。
從那時起,葉怡均便始終不忘讓自己的作品盡可能開闊,成為兩岸的共同語言。在和大陸相聲演員李立山合作的對口相聲《和而不同》中,葉怡均展示了兩岸語匯不同也能笑料頻出的相聲魅力。
當年泡在京津園子里的“老戲蟲兒”來到臺灣后,憑借記憶,硬生生整理出一套作品,臺灣相聲由此誕生。在網絡傳媒盛行的今天,臺灣相聲在劇院重新找到一片天地,逐漸發(fā)展成汲取各類表演藝術元素的“相聲劇”。
“不同時空帶來不同訊息,演員總想嘗試些新的,觀眾也想聽新的。相聲實驗,反而是在接續(xù)以往。”葉怡均說,正因為兩岸之間有些細微的差異,彼此才會好奇,因而才有交流觀摩的可能。
“在相聲演員孕育過程中,基本功和傳統(tǒng)文化至關重要。失去根基,就像小孩學畫畢加索,往往流于一時浮泛。”葉怡均說。她的新作《賣鬼》便取材自三國時期志怪小說集《列異傳》。
培根的同時,葉怡均不忘育苗。這兩天,作為第七屆全國少兒曲藝展演評委,葉怡均來到福建福州,為來自兩岸暨香港的700多名小曲藝演員叫好、點評。
“小演員個個都像小大人,每一名都不簡單。一招一式,一板一眼,潛力無窮。”第一天展演結束后,葉怡均興奮地說。
工作之余,葉怡均也在培養(yǎng)自己兩個孩子的相聲興趣。
“這叫‘植入性行銷’。”葉怡均半開玩笑道,“相聲將來也會是我們親子之間的共同語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