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屏南漈下村的男子有習武的傳統(tǒng)
臺海網5月11日訊 由25位臺灣記者組成的”清新福建行“采訪團,昨天開啟了繞境寧德的緊張行程。第一個采訪點來到陳靖姑祖廟——古田臨水宮,這里“帶花來求子”的特殊習俗引得臺灣記者們爭相圍觀。緊接著,大家又馬不停蹄地趕往屏南縣,在這里偶遇一個寧靜的古村落——漈下村,這里的男性大多習武,而婦女和小孩空閑之際竟然都在忙著學畫畫……古廟與古村,處處彰顯寧德古樸之美。
臨水宮的特殊習俗:求子帶白花,求女帶紅花
臨水夫人陳靖姑是“婦幼保護神”,其信眾超過8000萬人,各地分宮分廟4000多座,臺灣也有400多座宮廟是主祭陳靖姑的。而古田臨水宮之所以被稱為祖廟,是因為其供奉的是陳靖姑的肉身。相傳當年身懷六甲的陳靖姑施法祈雨而殞身此地,老百姓感念其恩德,用麻布和木炭將其遺體層層包裹起來,塑成神像。
陳靖姑信仰之所以會在臺灣發(fā)揚光大,還跟一段奇聞異事有關。傳聞在1966年,臺灣一位道士在夢中得到臨水娘娘囑托,將于農歷二月廿九凌晨三時在臺灣獅頭山的天然石洞顯現(xiàn)真身。這位道士按時帶著相機前往該地,只見一片祥云出現(xiàn),拍下照片時并無異樣,但照片洗出來后卻清晰可見臨水娘娘的影像。后來,隨著兩岸交往的開啟,道士還把這張照片送到臨水宮,成為一段美麗的傳說。
當講解員將這些故事娓娓道來時,臺灣記者們紛紛驚嘆奇妙之處?!吨袝r電子報》記者陳世宗一邊觀察廟內的擺設,一邊贊嘆,“這座廟始建于唐朝,真是處處有歷史,你看,角落里那個香爐都是印著嘉慶年間的。”采訪期間,記者們又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原來臨水宮據說求子十分靈驗,想生兒子就帶朵白花過來,求生女兒就帶紅花來,想求兒女雙全就白花紅花都要帶來。
嘉云工商廣播電臺臺長江華庭告訴導報記者,臺灣聽眾對這些民間傳說和習俗挺感興趣的,包括鄭成功文化和媽祖文化,因為這些人文故事背后體現(xiàn)的是美的東西,美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他認為,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會讓華人社會有向心力和凝聚力。
漈下村的另類景觀:男子多習武,婦孺忙學畫
告別古田縣,采訪團來到屏南縣甘棠鄉(xiāng),這里是農村,吃不到山珍海味,但當地人卻用特色的菌菇、野菜、苦筍、草藥做出一桌美味,讓臺灣記者們嘆為觀止。據導報記者了解,臺灣聽眾對于中醫(yī)保健的相關問題十分重視,倘若是介紹大陸食療和中醫(yī)保健的廣播節(jié)目,收聽率都不錯。
隨后,采訪團來到甘棠鄉(xiāng)的一個古村落漈下村,這是個擁有1700多人口的小村莊,風景宜人,建筑富有特色。這個村出過戍臺名將甘國寶,他曾兩度擔任臺灣總兵,乾隆皇帝御賜“福”字牌匾,至今仍珍藏村中。漈下村還有一個有趣的稱呼叫“拳頭窩”,因為村里的男性大多習武,打的拳叫做“虎樁拳”,村民練武以往是為了防身,而如今是為了強身健體、傳承文化。這不,村民們知道有臺灣記者來采訪,立刻顯露了幾手,連鋤頭和竹竿,都可以信手拈來當“武器”。
在漈下村一家尋常的雜貨店里,臺灣記者們又發(fā)現(xiàn)了一件新鮮事——雜貨店的老板娘,也是一位農婦,正對著畫板專心致志地畫油畫,她的畫一幅要賣800元錢!更讓人驚訝的是,這位大姐是去年底才開始學畫畫的,她賣畫的途徑是通過微信。
原來,有一位叫林正碌的老師從去年開始到村里教村民們畫畫,不少婦女和兒童都加入進來,由于其教學方法簡單易上手,如今村里有200多人參與到畫油畫的熱潮中。像那位雜貨店老板娘畫的都是日常的鄉(xiāng)野生活,畫完后通過微信等自媒體營銷,還能賺點外快。也有聞訊趕來的外地學生,居住在村中學畫,短則幾個禮拜,長則半年,無形中也促進了村里的文創(chuàng)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
導報特派記者 楊思萍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