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古韻的小城
  對泰寧的好印象,往往產(chǎn)生于第一眼。這里的建筑迥異于閩南的紅磚古厝和閩東的三坊七巷,城區(qū)統(tǒng)一為粉墻、黛瓦、坡頂、翹角、馬頭墻……整齊劃一,仿佛穿越回古代——泰寧建縣于五代南唐時期,宋、明兩代科林鼎盛,李綱、朱熹、楊時等歷史名人曾留隅、講學于此。迄今為止這是福建省內(nèi)保存明代徽派建筑風格最成功的地區(qū),縣城中心包括政府部門在內(nèi)所有建筑均為徽派風格,當?shù)厝蓑湴恋胤Q呼古城建筑群為“杉陽明韻”。
古城的尚書第,是曾經(jīng)主持過北京故宮翻新工程的明代兵部尚書李春燁的故居。官員的府邸已經(jīng)褪去高不可攀之感,更多的是悠然恬靜的韻味。
古城內(nèi)還有許多古舊的建筑,如尚書第的茶坊、狀元街,東門的明城墻、恩榮坊,它們靜靜地訴說著小城曾經(jīng)的繁華與榮光。
“通天”的大峽谷
  雨水綿延的時節(jié),游覽寨下大峽谷別有一番韻味。寨下大峽谷由3條不同地質(zhì)時代的峽谷首尾相連而成,呈環(huán)狀三角形,分別是以流水侵蝕、重力崩塌、構(gòu)造運動為主的三種地質(zhì)作用形成的丹霞地貌,有著典型的赤壁、洞穴、巷谷、線谷和堰塞湖。
進入峽谷,走在濕漉漉的木棧道上,一股清涼沁入心脾。棧道兩旁的竹林,在陽光的照射下碧綠青翠,勃勃生機。特別是通天峽的“山崩地裂”,能讓人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
在山谷中行走后,最適合坐船休憩,可到金湖上游的九龍?zhí)哆M行竹筏漂流。1個多小時的漂流,在赤石翠峰之間,乘一竹筏溯溪,目睹奇巖跋扈,耳聽澗鳥幽鳴,鼻聞百草芬芳。遠離了城市繁華喧囂,只留下平靜的心境。
廈門游客愛抱的柱子
  金湖西畔的甘露寺隱藏于赤石深壑之中,只見一根粗大的柱子落地,撐托起重樓疊閣,讓人驚嘆建造者的巧奪天工。
整個建筑都是木質(zhì)的,不用一根鐵釘,鑲嵌在巖洞之中,視覺沖擊效果,令人震撼。由于甘露寺的巖穴上方有塊鐘乳石,形狀像龍頭,水質(zhì)清甜似甘露,“甘露寺”美名由此而來。
廈門游客來泰寧,都喜歡去甘露寺抱柱子,這是為何呢?根據(jù)導游介紹,甘露寺有一個民間傳說。
以前這廟很小,供奉送子觀音,香火很旺。北宋時一婦從城里前來求子并許愿,如果生了兒子,一定重修寺廟,巖有多大,廟蓋多大。后來果然得子,取名葉祖洽,還高中狀元。為償還母親的夙愿,葉狀元調(diào)集天下建筑高手來此建廟。然而,由于這里地勢險峻,廟一直難以建成。有一天,一個名叫周斫頭的建筑師看見一壯漢扛著一根又粗又直的大圓木,平穩(wěn)地放在抬木頭用的“Y”形樹杈之間,正在樹蔭下休息。他頓受啟發(fā),設(shè)計出了一柱插地、撐起重樓疊閣的建筑方案。后人稱這根撐起甘露寺的柱子為“狀元柱”或“如意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