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鮑勃·迪倫
北京時間10月13日19時(瑞典當地時間13時),瑞典文學院宣布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美國搖滾、民謠藝術家鮑勃·迪倫。
和往年一樣,本屆諾貝爾文學獎公布之前,日本作家村上春樹還是最早就占領了博彩公司賠率榜單首位。但就在距離開獎還有一周左右的時候,肯尼亞作家提安哥的賠率迅速躥升,取代村上春樹領跑。但最終兩人都無緣獎項。
鮑勃·迪倫1941年生于明尼蘇達州德盧斯城,6歲時全家移居到希賓。少年時期的迪倫便顯示出音樂天賦,10歲時迪倫自學了吉它、鋼琴、口琴等樂器。高中時,他就加入了一個小型搖滾樂隊,并組織過一場小型的演出。 高中畢業(yè)后他來到明尼蘇達大學繼續(xù)學業(yè)。大學時期,他開始使用藝名鮑勃·迪倫。 1961年,鮑勃·迪倫從明尼蘇達大學輟學,開始專心致力于歌唱工作。
1962年鮑勃·迪倫發(fā)表第一張專輯專輯《BobDylan》 。1965年,鮑勃發(fā)行專輯《重訪61號公路》。1971年鮑勃出版了一本片面的、超現實主義的小說《塔蘭圖拉》 。1973年鮑勃參演山姆.佩金帕的影片《帕特·加勒特和比利小子》。
70年代中期,鮑勃與瓊·貝茲在“滾雷”巡回演出。1974年發(fā)行專輯《軌道上的血》。隔年,發(fā)行專輯《欲望》。1977年鮑勃與妻子薩拉正式離婚,同年鮑勃又投入到另一次“滾雷”樂隊巡回演出中,并據此推出了一部長達4小時的影片《雷納多和克拉拉》,影片中還插入了一段由鮑勃表演的半自傳性的音樂會。1978年,鮑勃發(fā)行了唱片《合法街區(qū)》。1979年,鮑勃宣布自己成為“再生基督徒”,后期他的創(chuàng)作中呈現出濃厚的宗教色彩,此后鮑勃發(fā)行的4張唱片《慢車開來》、《得救》、《愛的爆發(fā)》和《異教徒》均帶有宗教意味。
1985年發(fā)行了《帝國諷刺劇》和《疲憊裝載》。1986年,鮑勃恢復巡回演出。1989年發(fā)行專輯1992年的《Good As I Been to You》和1993年的《World Gone Wrong》中,他重新拾起早期的民謠,翻唱許多并不廣為人知的歌曲。1992年10月16日,在麥迪遜花園廣場,舉辦了一場紀念迪倫踏入歌壇三十年的演唱會,其中包括尼爾·楊(Neil Young)、埃里克·克萊普頓(Eric Clapton)、前披頭士吉他手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等人均到場表演。1994年,迪倫在MTV音樂臺錄制不插電演唱會;1997年初,由于突發(fā)心臟病,當年的歐洲巡演被迫取消,但他很快就康復出院,甚至還于當年9月27日,在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面前表演。1997年9月30日,迪倫發(fā)行了由Daniel Lanois制作的《Time out of Mind》,距他上一張原創(chuàng)專輯《Oh Mercy》有八年之久。1991年為慶祝鮑勃50歲生日,CBS公司發(fā)行三合一專輯《私錄卡帶系列》此專輯收錄了他1961-1991年的出版的歌曲。
2001年9月11日,鮑勃發(fā)行《Love and Theft》;2004年10月,他出版了名為《Chronicles, Vol. 1》的自傳,書中主要記述了他的童年生活、在紐約奮斗的經過;中年陷入創(chuàng)作低潮的心情等。推出之后,該書停留于紐約時報書籍非小說類排行榜長達19周。該書中文簡體版譯名為《像一塊滾石》;繁體中文版譯名為《搖滾記》。
2005年,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執(zhí)導了鮑勃自傳記錄片《No Direction Home》。
2006年8月底,鮑勃發(fā)行了他第四十八張專輯《Modern Times》,隨即登上美國排行榜第一名。
2011年4月3日、4月6日、4月8日分別在臺北小巨蛋、北京工人體育館、上海大舞臺舉辦演唱會。從4月12日,連續(xù)三晚,在香港獻唱。這是現年70歲的鮑勃·迪倫首次在中國登臺演出。
2012年發(fā)行專輯《Tempest》。2015年發(fā)行最新專輯《Shadows in the Night》。2015年2月6日,鮑勃迪倫將在格萊美慈善晚宴上正式被授予2015年格萊美音樂關懷年度人物這一獎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