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什么漲得最快?很多人覺得是房價。但日前在上海舉行的2017SMG(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制播年會上,SMG影視劇中心主任王磊卿卻語出驚人:“2016年比房價上漲更快的是明星片酬!一二線演員的片酬增長了近250%,一部成本3億元的電視劇,明星拿走2億元片酬。”
演員片酬瘋長,直接推動電視劇購買價格飆升,但影視市場上仍有人買單,大肆燒錢的視頻網(wǎng)站如今已成為電視劇版權售賣的金主。王磊卿透露,2016年東方衛(wèi)視采購的2017年播出電視劇中,電視臺播出單集最高價格超過600萬元,網(wǎng)絡版權價格突破1000萬元,最近有一部網(wǎng)劇的采購價格更是高達每集1200萬元!這樣的“天價”讓購買劇目有預算的電視臺捉襟見肘,王磊卿直言:“平臺的廣告收入與采購價格倒掛,衛(wèi)視已經(jīng)失血甚至賣血!”
事實上,“高片酬”帶來的最大負面影響,是對影視制作合理經(jīng)費的擠壓。一部影視劇的成本大體分為制作成本和人力成本,制作成本包括布景、服裝、拍攝周期、后期制作等;人力成本涵蓋編劇、導演、攝像和演員。10年前,一部國產(chǎn)電視劇的演員費用約占制作費用的30%,但近幾年國產(chǎn)劇演員片酬超過總制作成本50%已成常態(tài),在一些更為倚重“流量偶像”的IP大劇中,明星片酬在制作成本中的占比甚至升至75%。據(jù)了解,日韓與好萊塢明星的片酬通常只占影視作品總預算的20%至30%。
投資方盲目迷信“明星中心制”,堅持“只要在演員陣營上下足了功夫,賣相再差,也不愁賣不出好價錢”的投機心態(tài),直接導致了明星片酬一漲再漲。影視行業(yè)觀察者王慶峰笑言,假如幾個主演輕易拿去75%的成本,剩下所有人均分25%,這樣的配比體系下,沒有人會用心寫劇本,導演恨不得“一條完”,攝像也不必精益求精,至于燈光、布景等,也是能壓縮就壓縮了。而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這兩年由明星出演的“爛劇”比例似乎越來越高,今年初由鐘漢良和楊穎主演的《孤芳不自賞》,就被評為“刷新了國產(chǎn)劇底線新低”。
打破“明星中心制”,已勢在必行。在檸萌影業(yè)總裁蘇曉看來,演員重要,不是只靠一張臉,IP(知識產(chǎn)權的英文簡稱)有用,也不能只靠粉絲經(jīng)濟,“我不信大IP+大明星=優(yōu)質(zhì)內(nèi)容,否則制作公司只要養(yǎng)一群獵頭就可以了。”他認為,演員天價片酬背后,是圍繞超級內(nèi)容的競爭,因為只有“頭部內(nèi)容”才能賣高價,所以圍繞生產(chǎn)“頭部內(nèi)容”的市場資源全線漲價。
對于遏制演員天價片酬,影評人李星文認為要從源頭找到抓手,把收視作假打下去,熱搜購買打下去,點擊量作假打下去,“健康的游戲規(guī)則確立起來,真實的指標和效果才能顯現(xiàn),市場機制才能發(fā)揮作用。海潮退去,就能知道誰在裸泳。”(徐顥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