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王菲要開唱的消息傳出,天價門票就被炒得越來越熱,王思聰甚至爆料:王菲曾將演唱會門票定價為1萬元,但因為物價局的反對而作罷。可就在看客感嘆天后魅力無窮之時,劇情突然發(fā)生了反轉。之前炒到幾十萬元的票,現(xiàn)在原價都賣不掉,讓人感慨:奢侈品一旦被扒皮,就成了不值錢的白菜。
按一般規(guī)律,演唱會的起步價是三四百元,哪怕是全球最吸金的女歌手泰勒·斯威夫特上海演唱會起步價也不過480元,可自帶仙氣的王菲,一上來就開出了1800—7800元的天價,頭排甚至被炒到100萬元。造成這個現(xiàn)象的主因,自然是眼下亂象頻生的演出市場。一個項目成本越高,各個鏈條上的人就越賺錢,雖然王菲已經遁入“仙境”,遠離塵世,但她身邊的那些經紀人、助理、打雜的可沒那么超凡脫俗。他們的算盤是:如何在這個充滿傳奇的女歌手身上,盡可能多地分到一杯羹。于是經紀人獅子大開口,主辦方囤積居奇,黃牛連番炒作,最后傳遞到觀眾手里,價格就成了天文數(shù)字。
無奈演唱會門票終究不是生活必需品,雖然不能否認有人愿意花幾萬甚至上百萬元去聽一場演唱會,但從理性出發(fā),王菲演唱會的定價絕對已經超出一般邏輯的行為。正如王思聰所言,“這種行為是損害歌迷的,誰買誰是腦殘”。
奇貨可居的道理誰都懂,作為華語樂壇屈指可數(shù)的天后,王菲開嗓早已與音樂無關,更多是一種情懷。但情懷既是無價的,也是有價的,若情懷被烘托到宰客的地步,當票價被炒到離譜的范圍,市場陷入觀望,天價門票最終成了“有價無市”。炒作者自以為是的營銷之道,便成了忽悠蒙人了。
現(xiàn)在各商家都在琢磨粉絲經濟,似乎粉絲成了提款機,但歌迷的愛不能被無限榨取,那么多年來,王菲每一次創(chuàng)造出奇跡,無論是給電影唱主題曲帶動票房,還是上春晚提升收視率,都是一次過往名聲的消耗??蛇@一次,王菲的名號在貪婪面前失了足,竭澤而漁、殺雞取卵式的撈金,不但嚇退了打算一睹女神風采的觀眾,也傷害了存錢買到天價票的粉絲。這種歌手強勢牟利的背后,受傷的永遠是歌迷。
一場營銷界的奇跡,如今成了竹籃打水一場空的笑柄,正如王菲演唱會的名字一樣:幻樂一場,白忙活一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