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蓮》海報
京雅/文
新浪娛樂訊 《我不是潘金蓮》為什么要拍成圓形畫幅?從中國到多倫多,馮小剛已經被一撥撥媒體問過同一個問題。他每次的答案都不一樣,曾溫和表示觀眾怎么理解“都行”,也爆過粗口說“我TM就想拍成圓的”,還在多倫多首映中巧妙繞過話題:“你不說是圓的我都忘了。”
究竟為什么拍成圓的呢?其中北京的部分拍成正方形畫幅又有何用意呢?在多倫多電影節(jié)大師班上,馮小剛終于給出了詳細的答案。
想與張藝謀《秋菊打官司》區(qū)別開
“你一定知道張藝謀導演拍過《秋菊打官司》,最早我拿到劇本的時候,表面上看題材有一點像,我覺得要和那部電影區(qū)別開。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寫實的、準確反映了中國社會現狀的一部電影,但是整個電影又讓你覺得很荒誕,我在想我不能夠用一個很紀實的方案,現在很流行的就是把攝影機扛在肩上,跟著演員隨便跑啊。”
受哈維爾·多蘭《媽咪》的啟發(fā)
“我看了加拿大導演多蘭拍的電影《媽咪》,我受了他的啟發(fā),他已經把電影拍成了方的,所以我不能拍方的。”
冒犯觀眾讓我很興奮
“我跟攝影師說我要拍圓的,當時所有人都反對,說不行,這個太冒犯觀眾了。這句話又讓我變得特別興奮,因為我很想冒犯觀眾,很多年來我都在服務觀眾,但是現在我很想冒犯觀眾。”
圓形畫幅從視覺上來看更加中國
“我覺得這個故事是非常中國的,過去中國古代那些文人畫是圓的,圓形畫幅很有中國味道,會使李雪蓮的故事從視覺上更中國。”
權利和城市都是硬線條
“我想過要不要讓整個電影都是圓的。后來我想應該是兩部分,一部分是李雪蓮的家鄉(xiāng),一部分是她告狀去了北京。北京是大城市、是權力機關集中的地方,和農村要有很大的視覺反差,權利和城市都是很硬的線條,用圓的就不舒服了。”
方與圓分別代表人情社會與法治社會
“中國會用方圓這兩個字來形容規(guī)矩規(guī)則,所以我覺得用方圓的轉換來表現這個故事特別好。中國幾千年來是一個人情社會,不是一個法治社會。這個圓就是要把所有的事做的很圓滑,不像法律是帶有很強的約束性和規(guī)則、是硬線條的。中國政府提出要建設法治社會,李雪蓮的故事就是中國社會從人情社會向法治社會的過渡期出現的故事。”
?。ň┭?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