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照片:李維波肖像照(姚振鋒供圖)
歲月更迭,四季輪回,終于又盼來了一個“英烈回家”的日子。2024年11月28日,第十一批43位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的遺骸搭乘空軍運-20飛機回到祖國。當天上午,身著軍裝、胸前佩戴著勛章的志愿軍老兵李維波和各界群眾一起,早早地等候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門口,翹首期盼戰(zhàn)友的歸來。采訪中,談起那天的情形,李維波動情地說,每一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他都會去迎接,這是自己對犧牲戰(zhàn)友許下的一個承諾。
李維波: 每次去迎接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我感到既心痛,又欣慰。心痛的是我們回到祖國70多年了,那么多犧牲的戰(zhàn)友還長眠在異國他鄉(xiāng);欣慰的是如今祖國莊嚴隆重地把他們迎接回來,讓他們看到祖國的發(fā)展壯大。

▲2024年11月28日,李維波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門口迎接第十一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姚振鋒 攝)
軍人的鮮血要灑在祖國需要的地方
今年93歲的李維波老人,個子不高,頭發(fā)花白,左耳戴著助聽器,說話聲音洪亮,渾身都透著一股軍人特有的精氣神兒。1932年,李維波出生在遼寧綏中的一個普通家庭,1949年9月,學校動員學生積極投身革命,17歲的他響應號召參軍入伍,進入東北軍事政治大學,開啟了自己的軍旅生涯。
李維波: 當時我沒跟家人說,自己偷偷地報了名。來到學校一看,門口有戰(zhàn)士站崗,我說這哪兒是大學,這不就是軍營嘛。但我既然來了,就昂首挺胸走了進去。就是這個決定讓我獲得了一生的榮光。

資料照片:李維波在東北軍事政治大學時期的留影(李維波家人供圖)
1950年10月,應朝鮮黨和政府請求,中共中央以非凡的氣魄和膽略,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的歷史性決策,派出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前線。18歲的李維波從東北軍事政治大學提前畢業(yè),分配到志愿軍高射炮兵第504團學習蘇式高射炮。抵達陣地沒多久,李維波所在團就遭遇到美軍4架F-84戰(zhàn)斗轟炸機的輪番攻擊。時隔多年,回憶起戰(zhàn)友們在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上浴血奮戰(zhàn),直至獻出生命的場景,李維波老人幾度哽咽。他說,就是在那場戰(zhàn)斗中,他真正理解并記住了一句話:“軍人的鮮血要灑在祖國需要的地方。”
李維波: 當時團里為了保護我們,要求我們這些學生兵在戰(zhàn)斗時必須躲進防空洞。由于陣地上傷亡慘重,我們在防空洞里根本待不住,就跑出來搶救傷員,接替?zhèn)麊T繼續(xù)參加戰(zhàn)斗。
采訪中,李維波老人對記者說,如果你問我昨天吃了什么,我可能忘了,但是70多年前的事情我永遠忘不了。1950年12月,李維波被分到志愿軍高射炮兵第501團擔任一炮手,負責保衛(wèi)中朝通道輯安(今集安)至朝鮮滿浦的鴨綠江橋。從那天起,直到抗美援朝戰(zhàn)爭結束,將近三年時間里,李維波幾乎沒有離開過自己的炮位。
李維波: 在前線,我們幾乎沒離開過火炮,晚上就在火炮旁邊挖一個坑,鋪上木板,穿著棉衣棉鞋,戴著棉帽,躺在木板上睡覺。聽到敵機來了,我們把被子一掀,立刻起身操作火炮打敵人。這么做的原因是當年我們武器裝備落后,沒有雷達,不知道敵機什么時間會來。
1952年12月,剛20歲的李維波因為表現(xiàn)出色,由炮手提升為副排長,負責各炮位的指揮協(xié)調。一天清晨,根據(jù)監(jiān)視哨的報告,西南方向發(fā)現(xiàn)8架美軍飛機,由于敵機飛行速度很快,機動性很強,留給我方炮手瞄準時間非常短。眼看囂張的敵機越來越逼近,危急關頭,李維波和戰(zhàn)友們當即決定采用縮短射擊距離,縮短瞄準射擊時間的極端打法。一時間,幾百發(fā)炮彈在空中織成密集的火力網(wǎng),兩架敵機被成功擊中,其中一架拖著黑煙逃走了,另一架F-84墜入遠處的大山里。
李維波: 敵機是在輯安上空被我們擊落的,駕駛員叫拉爾·卡麥隆。擊落這架飛機意義很大,當時中央首長都知道這件事。

▲資料照片:李維波(前排左一)與戰(zhàn)友研究戰(zhàn)法訓法(李維波家人供圖)
由于敵機頻頻來襲,部隊幾乎天天都在打仗,時隔70多年,李維波也記不清自己到底經(jīng)歷過多少次戰(zhàn)斗,但戰(zhàn)友們的音容笑貌和浴血奮戰(zhàn)、敢于沖鋒的樣子,卻清晰地印刻在老人心里。
李維波: 戰(zhàn)斗中,二連的班長韓才看到我們的倉庫被炮彈擊中著了火,他立刻想到如果火炮車輪被燒壞,火炮就不能轉移了,于是他冒著大火沖進倉庫,把火炮車推了出來。這時候他的衣服、頭發(fā)都被大火燒著了,在雪地上打滾,最后他全身大面積被燒傷。
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戰(zhàn)爭勝利結束,李維波所在的部隊共擊落敵機15架,擊傷敵機17架,生俘飛行員1名。年輕的李維波在戰(zhàn)場上不畏生死,勇敢戰(zhàn)斗,先后榮立小功四次,三等功一次,并被授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軍功獎章。
李維波: 抗美援朝勝利時,我們已經(jīng)轉移到了丹東,負責保衛(wèi)大孤山機場。聽到抗美援朝勝利的消息時,特別高興,因為我們完成了祖國和人民交付的任務。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歷經(jīng)歲月洗禮,抗美援朝的戰(zhàn)斗故事仿佛已經(jīng)熔鑄在李維波老人的血液里。除了那些輝煌的戰(zhàn)斗經(jīng)歷,1968年,時任空軍高射炮兵第6師501團副參謀長的李維波,作為原沈陽軍區(qū)團以上干部代表,在人民大會堂受到毛主席接見。那個榮耀時刻,成為李維波老人一生中最珍貴、最難忘的記憶。
李維波: 受到毛主席接見之后,大伙兒晚上高興得睡不著。我說既然睡不著,那就起來刺繡,那一夜我們在各自的挎包上繡了“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兵服務、為基層服務,是李維波始終不變的初心。1987年,時任空軍高射炮兵第6師副參謀長的李維波到了離休年齡。然而,由于部隊工作任務繁重,組織希望能力素質全面過硬的李維波能延期離休。李維波堅決服從安排,繼續(xù)留在部隊,擔任磚廠廠長,為部隊建設營房燒制磚塊;此后,他還組織了廚師、攝影等職業(yè)技能培訓班,為即將退役的老兵傳授一技之長。
李維波: 我到磚廠工作時,給自己定下三條鐵規(guī):第一,不拿工廠一分錢;第二,不拿工廠的一顆螺絲釘;第三,不私自動用工廠的汽車。

▲資料照片:李維波為空軍某部官兵講述勛章背后的故事(徐浩鈞 攝)
就這樣,從1987年開始,李維波又在部隊工作了將近十年時間,1996年,他才真正離開部隊。離休后的李維波,空閑時間經(jīng)常去圖書館看書,一次,他注意到圖書館內張貼了一則為盲校招募義務讀報員的公告,他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幾十年來,從為盲校學生讀報紙,到講述抗美援朝戰(zhàn)斗故事,從一個盲校,到其他部隊、學校、社區(qū)、工廠、企事業(yè)單位,李維波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了一名老兵的責任擔當和奉獻精神。
李維波: 我當了近50年的兵,充分感受到黨對我的愛護和關懷,離休后,我絕不能忘記黨恩,必須要繼續(xù)做好一個老兵應該做的工作。我要到地方企事業(yè)單位和學校,給他們講我軍的光榮傳統(tǒng)和戰(zhàn)斗故事。
一句誓言,一生守候
李維波的家距離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只有兩三公里遠。這么多年來,每逢清明節(jié)、烈士紀念日等時間節(jié)點,他總是穿上軍裝,胸前戴滿勛章,為前來祭奠英烈的人們義務講解,深情講述自己在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的所見所聞所感,講述中國人民志愿軍將士如何在嚴酷的戰(zhàn)場環(huán)境中奮勇殺敵。

▲資料照片:李維波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為孩子們講述戰(zhàn)斗故事(尚青 攝)
山河已無恙,英雄歸故鄉(xiāng)。2014年,李維波偶然從電視新聞中得知第一批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的消息,那一刻,他激動得熱淚盈眶,匆匆趕到陵園迎接戰(zhàn)友回家。時光悄然流逝,從第一批到第十一批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這11年來,李維波每年都會如期來到烈士陵園,共迎回了981名戰(zhàn)友。
歲月匆匆,如今,93歲高齡的李維波老人需要女兒攙扶才能來到陵園,但他依然精神矍鑠,每當唱起《中國人民志愿軍戰(zhàn)歌》時,聲音依舊洪亮。他說,革命人永遠是年輕,有生之年,自己會繼續(xù)帶著犧牲戰(zhàn)友的心愿去發(fā)揮余熱,更好地傳承和發(fā)揚紅色基因,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作出自己的貢獻。
【來源:央廣軍事 作者:郝志宏 鄒新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