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穿越天地間
——記中國空間站出艙活動首任女專項指揮吳昊
今年11月7日,中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第三次出艙活動進行直播。一位身著藍色試驗大褂、扎著馬尾辮、戴著金框圓眼鏡的地面工作人員,頻頻出現(xiàn)在鏡頭里。她的聲音穿越天地,指導著400千米高度之上的神舟十三號乘組在太空中操作。
“神舟十三號,機械臂即將轉移,請確認安全帶與艙體無連接。完畢!”只見她緊盯監(jiān)控畫面,密切關注在軌航天員的操作,指令有條不紊,聲音沉著冷靜。
她,就是本次出艙活動專項指揮吳昊,也是中國空間站出艙活動首任女專項指揮。
吳昊的代號為“曙光”。對我國載人航天事業(yè)來說,“曙光”曾是“星星之火”,點亮了中國人的飛天夢想。
當年,國家啟動第一次載人航天計劃,名為“曙光一號”工程,但因當時經濟基礎相對薄弱而停滯。直到1992年,載人航天工程再次啟動,被譽為“中國航天員成長搖籃”的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肩負起“培養(yǎng)人、保障人、研究人”的職能使命,在多年默默努力后厚積薄發(fā),迎來了載人航天事業(yè)的曙光。“曙光”也成為載人飛行任務中航天員系統(tǒng)的代號。
對于在軌航天員來說,“曙光”意味著航天員系統(tǒng)地面人員的全力支持。隨著載人航天事業(yè)邁入空間站階段,“曙光”的職能也得到拓展,航天員出艙活動專項指揮這一崗位誕生了。
航天員執(zhí)行出艙任務,從核心艙進入節(jié)點艙并關上兩艙之間雙向承壓艙門開始,到出艙活動任務完成返回核心艙并關上兩艙之間的雙向承壓艙門結束,這期間由“曙光”全程指揮實施,一般時長約10小時左右。
在出艙活動指揮的“接力賽”中,吳昊接過的是第三棒,她深知責任重大。
盡管在地面經過多次出艙活動訓練和演練,盡管有一套科學詳盡的實施方案和相關排除故障的預案,盡管身后有出艙活動支持小組,但在實際操作中,航天員離開核心艙,只身進入深邃太空,面對的是未知風險,加上天地差異帶來的諸多不確定因素,吳昊依然壓力山大。
對吳昊來說,她必須對出艙活動整個流程設計非常熟悉,掌握操作的關鍵點和難點。同時,她還要全面掌握相關排除故障的預案,一旦出現(xiàn)預案內故障,指揮航天員進行相應處置。
執(zhí)行這次出艙任務之前,吳昊做好了充分準備。她擔任出艙活動訓練教員兩年多,在低壓艙、模擬失重訓練水槽、出艙活動程序訓練模擬器和虛擬現(xiàn)實模擬器等多個出艙活動訓練現(xiàn)場,組織航天員進行了上百次訓練。她參與設計出艙活動訓練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不僅熟悉整個流程,對空間站平臺設備、艙外服等系統(tǒng)的操作和處置情況都了如指掌。
這次出艙任務中,吳昊和出艙支持小組相關人員,對任務當天的流程和對應測控區(qū)進行了多次復核,明確到每步操作和相應指令。長時間的值班和緊繃的神經使她十分疲憊。可看著航天員平穩(wěn)出艙,她興奮得失眠了。她寫下了“功不唐捐,幸不辱命”8個字,送給自己。
大學畢業(yè),吳昊最初從事航天員選拔訓練室飛船專業(yè)技術組工作。為盡快掌握技術狀態(tài),在飛船飛行程序訓練中,她同時兼任輔助教員崗、記錄崗和技術安全崗,幾乎每天都泡在飛船模擬器上。上午進行航天員訓練,下午摸索飛行程序,晚上學習資料。每個飛行階段有哪些關鍵操作、可能出現(xiàn)哪些故障、如何進行處置,她反復推演,全部了然于胸。
2019年,由于空間站任務需要,出艙活動訓練提上日程。領導希望她加入出艙訓練組。這意味著,在這方面沒有經驗的她又得從零起步。有人勸她,出艙活動訓練風險高、強度大,不大適合女教員??伤⑽赐丝s,毫不猶豫地加入出艙活動訓練組。
2019年底,航天員出艙活動水下訓練拉開序幕,吳昊參與了數(shù)百個學時的訓練任務。她自學潛水技能,輔助航天員進行出艙活動水下訓練,在水里一待就是好幾個小時。
風險最高的要數(shù)低壓環(huán)境下的出艙活動訓練,航天員需著艙外服在接近真空條件下進行,不能有任何疏忽。吳昊一絲不茍,嚴格復核相關產品的技術狀態(tài)。為確保訓練流程與真實出艙程序盡可能保持一致,她精心設計訓練內容和流程,與各分系統(tǒng)指揮反復推演訓練協(xié)同指揮程序。
那段時間,吳昊白天組織訓練,晚上編寫文件,連續(xù)加班40天,如期完成任務。
作為出艙活動訓練組唯一的女教員,吳昊說:“教員沒有男女之分,只有優(yōu)秀和及格之分。”她的目標,就是向著更優(yōu)異的方向努力。 (占康 解放軍報記者 安普忠 王凌碩 來源:中國軍網(wǎng) -解放軍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