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制作:朱侯儒、文傳春、盧東方
新華社拉薩11月24日電 “敬禮——”皚皚白雪中,第一次參加天路巡邏的武警西藏總隊那曲支隊執(zhí)勤三中隊戰(zhàn)士張駿在班長張凡的帶領下舉起右手,對著青藏鐵路上呼嘯而過的列車莊嚴地敬著軍禮。在列車轟鳴的汽笛聲中,張凡和張駿的身邊,上等兵王宏俊也完成了自己天路巡邏的最后一個軍禮。悠長的汽笛見證了高原戰(zhàn)位又一次的接續(xù)傳承,這也是張凡來到執(zhí)勤三中隊以來第10次主持天路交接。
“在這條海拔5000多米的巡邏路上,交接儀式多是在雪地里舉行的。”帶著新兵在黨旗下宣誓,張凡回憶起自己2017年剛從唐古拉山腳調(diào)動到執(zhí)勤三中隊時的情景:12月底的唐古拉山頂,漫天飄著大雪,氣溫接近零下40攝氏度,車速超不過20碼。
張凡說:“之前我所在的中隊離鐵路很遠,我曾聽說官兵敬禮會得到火車鳴笛回應,現(xiàn)在來到離鐵路很近的三中隊我決定親自來給火車敬個禮。”中隊很快幫張凡實現(xiàn)了愿望,到隊第二天他便踏上了巡邏路。不過讓張凡沒想到的是,他巡邏路上的第一個軍禮卻不是敬給過往的列車。
巡邏路的起點,矗立著“世界鐵路海拔最高點5072米”的紀念碑,碑上清楚地刻著青藏鐵路修建過程和108位為修建鐵路“血染黃沙、長眠高原”的烈士名單。“敬禮!”隨著排長馬文山的口令,張凡舉起右手的同時也紅了眼眶。“那是我為這條天路敬的第一個軍禮。嚴寒帶來的疼痛和腳下堅實的凍土,讓我們更能感受修建青藏鐵路的不易。”張凡說,“所以每當巡邏分隊路過這塊紀念碑,我們都會向它敬一個標準的軍禮。是緬懷,更是誓言:我們會守好先輩們留下的每一寸土地。”
為了兌現(xiàn)“守好每一寸土地”的承諾,他們每次巡邏都會仔細檢查沿線的每一處圍欄、每一個電路設施。這條夾在青藏鐵路和青藏公路之間的巡邏路并不像邊境路那樣危險,但是更需要細致和耐心——圍欄牢固,才能避免野生動物和牧民誤闖帶來的安全事故;與地方檢修人員一起保障電力設施完好,才能維持青藏鐵路的正常運轉(zhuǎn)。中隊指導員李明輝介紹說:“由于這邊海拔高,巡邏路段雖然只涵蓋青藏鐵路全路段的不到7%,卻是無人化電子設備監(jiān)控不到的區(qū)域,需要我們每天人工巡檢。”
這條一年四季只有冬季和“大約在冬季”的巡邏路,執(zhí)勤三中隊的官兵們一走就是13年。“在內(nèi)地需要一整年的季節(jié)轉(zhuǎn)換,在唐古拉只需要24小時。”和張駿同一批入伍的劉超,是中隊年紀最小的兵。在他的印象里,早上出發(fā)時經(jīng)常飄著鵝毛大雪,中午吃飯時太陽又會從云層里鉆出來,緊接著就是強紫外線的考驗。
長期缺氧和每天11個小時的巡邏路,這些“00后”官兵們也很快就被烙上了高原的印記:褪不掉的高原紅和長不回的發(fā)際線,粗大的關節(jié)、發(fā)青的嘴唇等,還有中隊駕駛員們的“職業(yè)病”——腰椎間盤突出……
中隊指導員李明輝說,知道到這邊環(huán)境太過艱苦,他來此任職之前曾擔心做官兵思想工作難度大。“但第二天巡邏開始前官兵們吼出響徹雪山的‘堅守極地、挑戰(zhàn)極限,甘受極苦、不畏極難’呼號聲告訴我,確實是我多慮了。”李明輝說,“清澈的愛,只為中國”,這群平均年齡只有20歲的年輕人在這苦寒之地淬煉出了一顆顆澄澈的報國心。他們每次向火車敬禮,都是在向祖國和人民匯報:請祖國和人民放心,在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有一群武警官兵在守護著這條雪域高原“生命線”。“官兵的敬禮和列車的回禮,飽含著我們天路巡邏人才能體會的深情。”

↑巡邏中的武警戰(zhàn)士。

↑巡邏分隊的官兵給過往的列車敬禮。

↑巡邏分隊的官兵們在黨旗下宣誓。
【來源:新華社解放軍分社 新華軍事 盧東方、蔣國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