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里有了當兵的歷史,一輩子也不會后悔。”談到為什么會“二次入伍”,火箭軍某旅技術一營戰(zhàn)士喬卓給出的答案非常簡單,“因為我對軍營割舍不下!”
喬卓的爺爺是一名老兵,他從小聽著爺爺打仗的故事長大,對軍營充滿了向往。
2016年,喬卓報名參軍,成為聯(lián)勤保障部隊的一員。下連后,他被分配到某軍需倉庫擔任保管員。看到單位的班長骨干對各類物資被裝“一口清”“一摸準”,他感覺壓力很大。經(jīng)過不斷努力,喬卓逐漸掌握了各項工作流程,當班長骨干不在時,他也能獨當一面。
有一次,喬卓和戰(zhàn)友凌晨接到上級命令:緊急調撥一批送往邊防一線的駐訓物資。物資打包、裝箱運輸、點驗裝車……他和戰(zhàn)友一夜未合眼,趕在天亮之前完成裝載。“看著一節(jié)節(jié)裝滿物資的軍列奔赴邊防一線,自己的苦累都不算什么了!”他說。
入伍第一年,喬卓就被評為“優(yōu)秀義務兵”。兩年的摔打錘煉,喬卓對部隊產(chǎn)生了深厚的感情。在走與留之間,他選擇留隊,可事與愿違,由于部隊調整改革,單位重新劃編,喬卓和身邊的不少戰(zhàn)友因為單位超編不得不退役返鄉(xiāng)。
回到家鄉(xiāng),喬卓把遺憾深深埋在心底。有一天,一位老戰(zhàn)友告訴他一個好消息:“退役軍人只要符合條件,也可以二次入伍。”
喬卓跟父母商量后,再次報名應征。經(jīng)歷熟悉的報名、政審、體檢等一項項流程,他順利登上遠行的列車,如愿二次入伍成為一名“東風快遞員”。
該旅戰(zhàn)士蘇宗宇有著和喬卓大致相同的經(jīng)歷。2017年的9月,蘇宗宇參軍入伍成為一名森林武警戰(zhàn)士,先后參與了數(shù)十場火情應急救援任務。“每完成一次救火任務,對軍人的使命就多一分了解。”蘇宗宇說。
然而,2018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印發(fā)《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森林武警集體改編為非現(xiàn)役專業(yè)隊伍,并入應急管理部,蘇宗宇戀戀不舍地離開了軍營。
回到家中,沒有了火場上的揮汗如雨、沒有了練兵場上的摸爬滾打,蘇宗宇一時很不適應。2019年9月,蘇宗宇在網(wǎng)上完成注冊,二次入伍加入“導彈方陣”。“再次穿上這身朝思暮想的軍裝,心里有一種說不上來的激動。”他說。
對于未來,蘇宗宇有清晰的規(guī)劃:昔日部隊調整改革阻斷了從軍的腳步,今后一定要踏踏實實繼續(xù)走下去。如果可以,他希望能夠提干成為一名軍官。
在群山環(huán)繞的火箭軍某旅發(fā)射二營陣地,正在緊張訓練的上等兵馬建程也是二次入伍。2016年,馬建程來到陸軍第82集團軍某合成旅服役,擔任被稱為“高射炮之眼”的一炮手崗位。由于表現(xiàn)優(yōu)秀,他第一年就被評為“優(yōu)秀義務兵”,并獲嘉獎一次。
2018年9月,馬建程脫下軍裝,回到鐵路學校就讀。畢業(yè)后馬建程被分配到中鐵局工作,在單位崗前培訓期間,因為有過當兵的經(jīng)歷,馬建程當仁不讓成為集訓隊的總教官,其過硬的軍事素質讓同事刮目相看:“當過兵的人就是不一樣!”
2019年6月,哥哥馬建鑫大學畢業(yè),看到弟弟從部隊回來后精神氣質與很多同齡人不一樣,很是羨慕。
“哥,要不要去當兵,我們一起報名。”
“去,我早就想去了!”
返鄉(xiāng)不到一年,馬建程帶著哥哥到武裝部又報了名。哥哥馬建鑫入伍來到張思德的老部隊服役,馬建程成為一名光榮的導彈兵。
不同的軍種、不同的軍裝、不同的崗位,但他們兄弟倆卻有著相同的目標:為理想而來,為打贏而戰(zhàn)。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能打仗,打勝仗……”再次走進軍營,看著熟悉的標語、聽著熟悉的口號,馬建程依舊熱血沸騰。
新兵連的第一次考核,他就讓所有新兵刮目相看:體能成績綜合第一,理論考試綜合第一。在新兵班長眼中,馬建程整理內務速度最快、隊列行進步伐最穩(wěn)、體能訓練更是連奪冠軍,被新兵連任命為唯一一名“新兵助理教練員”,成了同年兵膜拜的對象。
“這周,我登上了連隊龍虎榜。”課余時間,馬建程和哥哥經(jīng)常視頻通話,兄弟倆互相鼓勵,努力爭當訓練尖兵。
“除了火箭軍,我哪兒都不去,雖然我已經(jīng)當了兩年火箭兵,但還沒有見過導彈長啥樣。”第二次入伍填寫志愿時,段正陽面對家鄉(xiāng)人武部領導給出的兵種選項斬釘截鐵地說。
第一次入伍在火箭軍機關服役,段正陽那時就夢想著能親自按下“點火”按鈕,把導彈送上云霄。
義務兵服役期滿,因為要完成學業(yè),段正陽戀戀不舍地離開軍營。退役返校的無數(shù)個夜晚,他都夢回軍營、夢回導彈發(fā)射場。
“在我們這兒,只有最優(yōu)秀的人才能參與導彈發(fā)射。”段正陽新兵下連,分配到位于大山深處的火箭軍某旅發(fā)射營,班長給他來了個“下馬威”。為了心中的夢想,段正陽白天聆聽專業(yè)骨干集中授課和串講答疑,晚上消化理解學習內容,很快就在同年兵中脫穎而出。
去年9月,西北某發(fā)射場。隨著指揮員下達的口令,導彈發(fā)射進入倒計時,指揮所大屏上各種數(shù)據(jù)頻頻跳轉,導彈昂首蓄勢待發(fā),所有操作號手屏息凝神。
“點火燈亮!”“起飛燈亮……”導彈成功點火發(fā)射并精準命中目標,打出歷史最高精度。
導彈騰飛的一剎那,段正陽凝望著空中導彈升空留下的軌跡,忍不住熱淚盈眶。他說,雖然這次沒能親手按下“點火”按鈕,但能全程參與見證發(fā)射,也算實現(xiàn)了自己的“小目標”。如果有機會,一定要親手按下“點火”鍵,讓導彈翱翔九天。(馮金源 段得成)
(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