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沙群島,有一座遠離祖國大陸1400多公里的滄海孤礁——東門礁。
東門礁面積不大,位置卻十分險要,被譽為“南海國門第一礁”。“南沙守礁模范部隊”——東門礁守備隊的官兵們,就常年駐守在這里。牛年到來之際,記者來到東門礁,實地探訪守礁官兵與眾不同的新春“年味兒”。

登上東門礁,首先映入記者眼簾的,是一塊黑色大理石主權(quán)碑。碑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南沙群 島東門礁”14個鮮紅大字,在一盞盞紅燈籠映襯下格外醒目。
一大早,官兵們迎著朝陽,整齊列隊,面向國旗,莊嚴宣誓。
“東門礁守備隊,到!我們是一支守衛(wèi)南沙的英雄部隊,我們的南沙精神是: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英勇作戰(zhàn)、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jié)協(xié)作。”
隊長吳濤向記者介紹說,從人民海軍進駐東門礁至今,守礁官兵始終傳承著“上島就是上前線,守礁就是守陣地”的使命責任。
吳濤:“人民海軍進駐東門礁三十余年來,官兵每天都要進行這樣的宣誓,為的是時刻牢記使命、時刻牢記先輩們篳路藍縷、建設南沙的艱苦事跡,同時也時刻提醒自己‘南沙的每一粒沙都是國土’,這不僅是我們的傳統(tǒng),更是我們南沙精神的傳承。”
官兵們告訴記者,東門礁雖然離大陸很遠,但離國旗很近,作為海疆衛(wèi)士,他們深感責任重大。記者發(fā)現(xiàn),盡管剛立春不久,礁上氣溫已高達30多攝氏度了。登上哨樓,只見士官黎陽鴻正在值勤,他的視線時刻聚焦在監(jiān)控目標上,后背被汗水打濕了一片。
記者:“是不是天氣太熱啦?”
黎陽鴻:“熱不是問題,主要是神經(jīng)高度緊張。”
黎陽鴻告訴記者,現(xiàn)在南沙斗爭形勢嚴峻,他們每一班崗都絲毫不敢放松。

交談間,突然警鈴響起,守備隊戰(zhàn)士聞令而動,在浪濤中,駕駛著小艇前出查證。經(jīng)驗豐富的小艇駕駛員陳輝班長介紹說,東門礁地處海上要塞,每年海上各類敵情、險情、危情頻發(fā),僅去年,他們就出動執(zhí)行任務200多次。
陳輝:“每一次的查證,都是與對方開展的一場較量。尤其是近距離對峙,無時不在地考驗著我們的備戰(zhàn)打仗能力。”
教導員司光鵬告訴記者,2020年,東門礁守備隊有效監(jiān)控??涨闆r,多次穩(wěn)妥處置各類外軍艦機侵權(quán)挑釁行為,被上級表彰為“練兵備戰(zhàn)先進單位”。
司光鵬:“東門礁時刻面臨著域外大國侵權(quán)挑釁,和南海周邊國家的尋釁滋事,斗爭形勢日益嚴峻復雜。我們?nèi)w官兵始終牢記‘南沙無小事,事事連政治’‘南海連著中南海’,嚴格按照要求處置各類情況。”
夜幕中,記者佇立在礁盤上,遙望周邊近百艘我國作業(yè)漁船的燈光,不禁產(chǎn)生了小鎮(zhèn)的錯覺。戍守東門礁17年的三級軍士長徐照功說,這一切來之不易。
徐照功告訴記者,第二代高腳屋他住了好幾年,十幾平米的鐵皮屋下面就是礁盤、海水。那時候,吃的都是干糧和罐頭;洗澡刷牙用的都是雨水。后來,建了第三代礁堡,也只有兩層樓高,大家每月給家里打個電話都要排隊,還要用秒表計時。
徐照功:“現(xiàn)在,我們住的已經(jīng)是第四代礁堡了,新建的宿舍樓里,電視、空調(diào)、熱水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每月都有新鮮的蔬菜水果和各種肉類的補給。目前,4G信號也已經(jīng)覆蓋東門礁,雖然相隔千里,官兵們隨時可以和家人視頻交流了。”
17年間,徐照功經(jīng)歷了部隊的發(fā)展變化,也見證了無數(shù)感人故事。
徐照功:“最愧疚的就是爹媽、老婆和孩子,第一個小孩今年9歲了,我還沒給他過過一個生日;第二個小孩出生時,我在執(zhí)行任務,等我回去時他都會喊爸爸了。”

零點的鐘聲敲響了,貼著窗花、亮著紅燈籠的戰(zhàn)士宿舍里,飄出了悠揚的《南沙衛(wèi)士之歌》;“吃盡南沙千般苦,人民幸福我榮光”,門口的春聯(lián),就是他們守礁生活的生動寫照。教導員司光鵬告訴記者:在內(nèi)地,春聯(lián)內(nèi)容要年年更換;東門礁,春聯(lián)內(nèi)容卻一直沒變。大家都覺得,只有這兩句話,最能反映守礁官兵的心聲。
司光鵬:“以前南沙條件艱苦,如今條件改善了,我們更要牢記習主席的囑托,守好這片‘祖宗海’,像老一輩南沙人那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見困難就上、見重擔敢挑、見硬仗敢打,把南沙當家建、把守礁當事業(yè)干,守東門,衛(wèi)國門,做到‘身在南沙心向黨,滄海孤礁不迷茫’。”
(記者 山森淼 吳波)
(來源:央廣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