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習慣答“到”的人,又成為“逆行”的人。
中國抗疫戰(zhàn)場前線后方,有一群特殊的“戰(zhàn)士”,他們身份不一、年齡迥異、服裝多樣;他們曾是橄欖綠、浪花白、天空藍、火焰黃;今天戰(zhàn)場上,他們有一個共同名字——退役軍人。
退役軍人是國家撒向社會的英雄。聚是一團火,散作滿天星。縱目中國抗疫戰(zhàn)陣圖、群英譜,身披征衣的軍中迷彩和脫下戎裝的退役軍人,凝成一股磅礴力量,筑成一幕恢宏景象。
抗擊疫情的信號彈在大江南北升空,聞戰(zhàn)而動的集結號在耳畔吹響。盡管陣前無人點名,但民間有人出征。
“組團”出征讓人敬佩:大年初三,上海退役女軍人李曉靜率50名“娘子軍”馳援武漢;大年初九,一支由多名退役軍人在內的西安大興醫(yī)院援鄂醫(yī)療隊增援武漢。
孤軍出征令人動容:大年三十,參加過長江抗洪、抗擊冰雪災害的退伍老兵,河南沈丘縣農民王國輝,驅車500公里,給武漢市民送去5噸蔬菜。
死而后已的出征催人淚下:大年初八,退役軍人、湖北安陸市煙店鎮(zhèn)水寨村書記黃漢明,殉職于抗疫一線。今日中國無戰(zhàn)事,熱血男兒有犧牲,現(xiàn)有多位退役軍人倒在抗疫戰(zhàn)場上。
戴著口罩的戰(zhàn)友,我們看不清他(她)們的面孔,但一雙雙眼睛,是冬天里的一簇火、一道光,滋潤著中國,溫暖著人心。
一朝披征衣,終生俠骨香。權威部門統(tǒng)計顯示,我國現(xiàn)有退役軍人5700多萬,并以每年幾十萬的速度遞增。這些老兵,服役時,是軍隊棟梁;退役后,是中國脊梁。
重披戰(zhàn)袍再催馬,人生豈肯對蘆花。這些在人民軍隊大熔爐淬過火的人,從融入這個偉大行列的那一天起,就記住了錚錚誓言:若有戰(zhàn),召必回,戰(zhàn)必勝!
脫掉的是軍裝,脫不掉的是軍魂;改變的是崗位,不變的是本色。他們在新春佳節(jié)舍棄親友團圓、放棄經商賺錢,涓滴匯海而成大潮流,同舟共濟而克大艱難。
這何嘗不是奉獻犧牲?何嘗不是時代英雄?
歷史風雨中,時代天地間,他們的身影,都值得尊崇;他們的名字,都將載入史冊!
當我們在暖意融融的家中喝著熱茶、追著熱劇時,當我們堂前盡孝、膝下承歡時,當我們酣然入夢、睡得香甜時,請不要忘記,他們正戰(zhàn)斗在寒風中的抗疫戰(zhàn)場。
讓我們每個人都守好腳下的“隔離帶”,護好身旁的“防火墻”,保護好自己就是不辜負他們的付出。當暴風雨過后,花開疫散,也請關愛善待他們。
1966年11月,在天安門城樓上,一位外國記者問朱德元帥:“您想身后留下什么樣的名譽?”曾經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朱老總一語作答:“一名合格老兵足矣!”
一聲“合格”,天高地闊;一聲“老兵”,情真意切!
向新時代的中國老兵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