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4日,這是一個平常的日子,97歲的吳孟超院士和81歲的廖萬清院士照例一大早就來到醫(yī)院臨床查房。
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在一如既往地完成醫(yī)療早交班后,兩位老院士換上筆挺的軍裝,一同出席了海軍軍醫(yī)大學,為他們光榮退休而舉辦的座談會。“就要告別奮斗了一輩子的戰(zhàn)位,身上的白大褂就要換下了,心中有很多的不舍。”這一天, 兩位老院士以主動退休的實際行動,積極擁護和響應國家院士制度改革政策,為軍隊高級別科技工作者作出了表率。
退休不褪色 ,風范永傳承。海軍軍醫(yī)大學為吳孟超、廖萬清兩位院士光榮退休舉辦座談會。
1月14日,一如既往地完成醫(yī)療早交班后,兩位老院士換上筆挺的軍裝,出席海軍軍醫(yī)大學為他們光榮退休而舉辦的座談會。
長期以來,院士是我國科技界最高學術稱號,鑒于突出學術貢獻和影響力,院士一般在工作崗位奮斗終身。2018年5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做好院士退休工作的通知》,第一次明確提出穩(wěn)妥有序推進院士退休工作。
吳孟超和廖萬清兩位老院士都出生于舊社會,都是海歸,都曾經歷回國、入黨、從醫(yī)、參軍……“一輩子聽黨話,每一步跟黨走”的信仰早已融入他們的血脈。這一次,兩位老院士以主動退休的實際行動,積極擁護和響應國家院士制度改革政策,為軍隊高級別科技工作者作出了表率。

吳孟超院士在退休座談會上發(fā)言。

廖萬清院士在退休座談會上發(fā)言。
銀發(fā)如絲的吳孟超老院士,顫巍巍地舉起他握了70多年手術刀的右手,莊嚴地向全場敬了個標準的軍禮。在他胸前63年軍齡的資歷章上方,一枚黨徽格外鮮艷奪目。在吳老身邊工作的人都知道,這枚黨徽一直佩戴在老人家胸前。

吳孟超院士在退休座談會上敬禮。
“我能有今天的成就,全是黨和軍隊培養(yǎng)的。我堅決支持、擁護和服從黨中央關于施行院士退休制度的重要舉措。雖然人已退休,但只要部隊需要我、病人需要我,我隨時愿意進入衛(wèi)勤戰(zhàn)位、回到臨床一線!”吳孟超院士的發(fā)言“點燃”了全場,霎時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廖萬清院士在退休座談會上敬禮。
“這么多年來,是黨組織把我從一個農村孩子培養(yǎng)成為人民軍醫(yī),把我從一名海外游子塑造成為工程院院士。今天我雖然正式退休,但仍要把余熱和力量貢獻給祖國和軍隊的醫(yī)學事業(yè)!”會場上,81歲高齡的廖萬清院士聲如洪鐘。
1個小時的座談會,被十幾次熱烈的掌聲打斷。
“兩位院士投身教醫(yī)研、奉獻數十載,為國家和軍隊的醫(yī)學事業(yè)作出巨大貢獻。他們襟懷坦蕩、光明磊落,淡泊名利、無私奉獻,治醫(yī)嚴謹、精益求精,甘為人梯、提攜后學,以過人的魅力和風范,贏得了尊重和敬仰!”

△97歲的吳孟超院士退休前仍堅持每周親自出診為病人服務。

81歲的廖萬清院士退休前仍每天在自己創(chuàng)建的醫(yī)學真菌學重點實驗室測算數據。
“兩位老院士一位是我的導師,另一位曾是我的臨床帶教老師。”中國工程院院士、該校國家肝癌中心主任王紅陽滿懷感恩地說,“我曾無數次得到兩位的關心和指導,他們對醫(yī)療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對蒼生病患的無私大愛和對醫(yī)學禁區(qū)的挑戰(zhàn)精神令我嘆服,特別是這一次主動退休的大局意識和政治品格,十分值得我們學習和尊崇。”
“吳老帶出的學生已超過1400名,全國各大醫(yī)院70℅的肝膽外科帶頭人得益于他的教誨。”著名肝病專家、該校東方肝膽外科醫(yī)院教授沈鋒動情地說。
剛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的該校長征醫(yī)院胸心外科主任王志農坦言:“兩位院士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人格光輝,時刻鞭策著我們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提高服務軍民的技能和水平。”

年近百歲的吳孟超院士仍堅持每星期親自為病人上2臺手術,圖為吳老手術中。

廖萬清院士經常深入高鹽高濕地區(qū)為官兵診治皮膚病,圖為2016年廖老為島礁官兵看診。
“退休不褪色,風范永傳承。”座談會后,海軍軍醫(yī)大學領導表示,學校會一如既往地關愛、呵護和保障好兩位老院士的退休生活。校黨委將組織專題學習兩位院士的先進事跡和崇高品格,激勵全校官兵鼓足新時代奮斗者的激情,以優(yōu)異成績?yōu)楹\姾蛯W校轉型發(fā)展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