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里是開山島。
一個位于江蘇省灌云縣的小島。
四面環(huán)水,距離最近的陸地還有12海里。
就是這樣一個地方,近期成為許多人致敬的“圣地”。不過,誰去住上幾天誰都會忍不住“吐槽”:潮濕、缺水、少電、寂寞,待上3天就崩潰了。

普通人只是住3天,王繼才和王仕花自1986年登島,一守就是32年。32年,等于384個月,11680天,且絕大多數(shù)日子在沒有電的黑夜中度過,淡水靠喝凈化過的雨水,下飯菜常常是咸菜蘿卜干。
那份“坐牢”般的清苦和寂寞,王繼才如何能扛得住?他就沒有過退卻之意?
帶著諸多疑問,9月19日,記者跟隨“走進(jìn)熱血邊關(guān)”網(wǎng)絡(luò)媒體國防行活動,雨中登上了開山島親身體驗,隨后又采訪王繼才生前好友,試圖找出背后的答案。
執(zhí)著軍人夢,他下島聚會還是一身迷彩服
翻閱王繼才的新聞照片,他身上的迷彩服令人印象頗深。
“我覺得王繼才能堅守32年,一定有這個軍人夢的支撐。”作為王繼才生前好友,陶明云告訴記者,很早之前就聽他說,當(dāng)初接受守島任務(wù),是受了其曾參加過解放戰(zhàn)爭的舅舅的影響。
舅舅告訴他:“你們這代人一定要守住領(lǐng)土。如果國防需要你出力,你得上!”這番話在時年26歲的王繼才心里生根發(fā)芽,在32年里長成了參天大樹。
夢想的力量有多強大,陶明云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那是2007年,陶明云一行人參加海上搜救工作,晚上借住開山島。夜里整個島是漆黑一片的,置身其中會感覺到莫名恐懼。即便這樣,王繼才和王仕花兩人仍摸黑穿過隧道,給他們送去了一盆熱騰騰的掛面。
甚至這身迷彩服也融入了軍人情懷,王繼才不僅在開山島哨所穿,就連下島參加朋友聚會,他也不舍得脫下。
朋友勸離島,他急了:你不知道我為什么守這島
32年,王繼才有沒有遇到離島的機會?有沒有過一次想退卻?他的生前好友給出的答案是:機會很多,但他沒有退卻。
2006年,在做收購海鮮生意的陶明云,眼見王繼才生活清苦,就建議他離島。“當(dāng)時跟我出海的人,每人每月能領(lǐng)到5000-6000元。”陶明云說了好幾次,最后王繼才急了:你都不知道我為什么守這島?!
還有一次是前幾年,王繼才因常年在島上住,皮膚病非常嚴(yán)重,身上沒有一處是好地。作為好友,顧寶喬就勸他下島,好好養(yǎng)一下身體。不料,王繼才回答他說:組織讓我下來才下來,不讓我下來,我就守島守到死。

在朋友眼中,王繼才有頭腦,“會處事”,“不守島的話早就發(fā)財了”。這一點從開山島的建設(shè)就可以看出。如今的開山島與30多年前相比,多了許多樹、花,有了電,甚至還種起了菜,生活條件改善不小。這些,都是王繼才給小島,也是給自己單調(diào)的生活增添的色彩。
組織安排療養(yǎng),他提前離開:聽不到海浪聲睡不著

王立平是與王繼才相處20多年的好朋友。
 
  
在他看來,王繼才令人佩服的是不怕苦、不怕死的奉獻(xiàn)精神。他對得起國家,對得起組織,唯獨虧欠了家人、虧欠了自己。
王立平回憶說,有一次,王繼才夫婦登島前忘記給三個孩子留吃的,餓得他們找到了王立平家。事后,王立平一邊心疼孩子,一邊打步話機抱怨王繼才。
王繼才對自己也很苛刻。王立平告訴記者,有一年組織上安排他去療養(yǎng)。誰知他沒去幾天就回來了,因為“聽不到海浪聲睡不著”,覺得還是島上舒服。
朋友們對王繼才的忠誠報國并不是無動于衷。就在前幾年,陶明云放下了經(jīng)營多年的生意,投身到社區(qū)建設(shè)中去。最近因為幫社區(qū)居民進(jìn)行水電改造,有一位老奶奶看他辛苦,送他了一根玉米。一瞬間,他似乎體會到了王繼才所收獲的那種成就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