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6月30日電 題:“航母style”背后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李華
“下蹲屈身,凌空一指”——早在2012年,這款“航母style”手勢曾一夜走紅。
這看似簡單的手勢,卻飽含著航空工業(yè)試飛中心殲15試飛機務保障團隊的共同智慧。他們十年磨一劍,排除故障、改進技術、創(chuàng)新起降流程,為我國艦載機試飛工作“保駕護航”。
3年自創(chuàng)上百個“航母style”
2012年11月,殲15在我國首艘航母遼寧艦上成功完成首次著艦起降。來自航空工業(yè)試飛中心的沈意擔任起飛指揮助理,成為“航母style”第一人。
2009年底,試飛中心接到任務,沈意和他的團隊開始了探索之路。“這型飛機誰也沒有接觸過,誰也沒有維修過,這是個從無到有的過程。”沈意說。
網紅“航母style”動作指令,表示“允許起飛”。手勢簡單凌厲,曾被網友爭相模仿。指向飛機甲板前端,發(fā)出指令,飛機起飛,短短幾秒的背后,卻是機務保障團隊多年來不斷摸索與創(chuàng)新的結果。
飛機起降噪音巨大,手勢成為極為有效的溝通渠道。試飛初期,沈意和機務保障團隊發(fā)現(xiàn),通用的航空手勢,并不適應航母的短跑道。“用‘過來’手勢表示滑行,試飛員容易看不清楚,后來改成‘雨刮’式的揮手;趴在地上發(fā)出‘起飛’指令,不僅胳膊受不了,試飛員看著也不直觀,才演變成這個網紅手勢。”
握拳、松拳、揮手、拂袖,一個個形象的手勢不斷產生。從接到試飛任務,到2012年成功完成“首秀”,三年多的時間里,沈意與團隊自創(chuàng)了上百個手勢,目前還在不斷完善中。2013年,這一起降保障流程獲得試飛中心科技成果一等獎。
不足1秒叫停飛行避免事故
如今,該機務保障團隊的“80后”副大隊長王成接過“接力棒”,2013年至今在試飛中擔任起飛指揮助理重任。王成說,看似簡單的手勢,在特殊環(huán)境下,做出合理的時間選擇,全憑專業(yè)技能和豐富經驗。
然而,回憶曾經的一次試飛,王成仍心有余悸。“當時一切就緒,我剛準備給出手勢,就感覺胸口被重拳一擊,身體與空氣的震動發(fā)生了細微的變化。”當時噪音巨大,聽不清事故的聲源,但憑借多年機務經驗,王成感到有異常情況,瞬間放下手勢,回看兩名尾焰觀察員已做出“異常情況”手勢,王成果斷叫停起飛,而這一連串的動作和判斷,用時不足1秒。
“一旦起飛,極有可能發(fā)生事故。正因為嚴謹?shù)牧鞒蹋偶皶r中止了飛行,避免事故發(fā)生。”王成說,機務工作看似平凡,但容不得任何閃失,“一絲不茍的態(tài)度、精湛的技能,是試飛機務人員的職責使命,更是一名黨員的責任與擔當。”
萬次起落零起等級事故
相比起飛指揮助理,團隊其他人員并不如此耀眼。試飛前加油通電,日常排除故障、改進技術,鏡頭背后的他們雖然平凡,卻做出了不凡的成績。
殲15試飛機務保障團隊黨支部書記陳沛樹介紹,現(xiàn)在機務保障團隊中黨員人數(shù)近半數(shù)。從2009年以來,他們保障飛行萬余次,從未發(fā)生一起飛行等級事故。記者采訪了解到,國外在艦載機試飛中都曾發(fā)生過多起等級事故。
萬次起落零起等級事故,這樣的成績,是機務人員一次次改進技術、排除故障的結果。陳沛樹在采訪中說起了這么一個案例:一次試飛中,作為通勤檢查,他站在距飛機七八米之外。當飛機從停機位滑出時,他發(fā)現(xiàn)飛機排放在道面上的油跡與以往不同,在正常油跡的附近多出一道淺淺的油跡。
“相差也就不到10厘米。”他回憶道。
10厘米,在偌大的航母甲板上微乎其微。但直覺告訴陳沛樹,飛機在不明位置出現(xiàn)了故障。經過辨別,陳沛樹及時排除了故障,避免了財產損失。
讓他們感到最自豪的是,通過自身過硬的技術和作風,這支團隊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戰(zhàn)鷹的“醫(yī)療隊”、試飛員的“可靠戰(zhàn)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