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鄒維榮、特約記者宗兆盾報道:曾為我國核武器事業(yè)作出突出貢獻的中國核試驗基地,堅持用“兩彈一星”精神激勵一代代科研人員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在我國宣布暫停核試驗之后,基地不斷賦予“兩彈一星”精神新的時代內涵,激勵官兵開創(chuàng)國防科研試驗領域的嶄新局面。
該基地科研人員始終把國家利益舉過頭頂,把國家使命扛在肩上。從朱光亞、鄧稼先,到林俊德、喬登江等,幾十年來,核武器事業(yè)把一代代優(yōu)秀科技人員凝聚在一起,為這一偉大事業(yè)前赴后繼、傳承薪火。在基地許多先進典型的感召下,清華、北大等著名高校的高材生積極投身基地的核事業(yè)。
1996年,我國政府簽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這意味著核試驗基地必須在新的科研方向和領域有所突破。近年來,他們緊緊瞄準未來急需開展科研攻關,籌劃建立了3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涌現(xiàn)出以10位院士、4位軍隊科技領軍人才、20余名國家“863”“973”計劃專家為代表的人才方陣,獲得國家科技成果獎80余項、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60余項,揚起了事業(yè)發(fā)展的新風帆。
核武器事業(yè)的特殊性,決定了從事這項事業(yè)的人只能選擇默默奉獻。50年前,著名核科學家王淦昌,化名王京20年,潛心研制核武器;核物理學家鄧稼先,在原子彈、氫彈試驗成功后,每種彈各領獎金10塊錢。時至今日,早期核試驗基地的許多科研人員從未公開過姓名,但他們從不言悔選擇這項事業(yè)。為解決核試驗場區(qū)污染這一世界難題,基地科研人員埋頭苦干10余年,不講條件、不計名利,只為降服核魔,還一片凈土。2014年初,習主席把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證書,親自頒發(fā)給“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程開甲院士。那一刻,核試驗基地的科技工作者們充分感受到了黨和國家的厚愛和褒獎。
科研無止境,事業(yè)不停歇。記者從核試驗基地試驗場了解到,一批重點國防科研項目正在緊鑼密鼓抓緊實施,曾為共和國鑄就核盾牌的“兩彈一星”精神傳人,正滿懷信心行進在強軍興軍的新征程上。
(《解放軍報》2016年01月30日 01版)
(來源:中國軍網
原文標題:中國核試基地:10位院士驚天動地 更多英雄隱姓埋名
原文網址:http://www.81.cn/jwgz/2016-01/30/content_6881627.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