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軍事報道】據日本《朝日新聞》2月8日報道,朝鮮強行實施了遠程彈道導彈試射。朝方的技術進步有目共睹,韓國政府也承認了試射“成功”。朝鮮一直威脅說其彈道導彈射程已經覆蓋美國本土,實施核武器與導彈研發(fā)的目標,是謀求核彈頭小型化和射程延伸至美國本土。也有觀點認為這只是為了讓美國同意與其對話。雖然此前的試射均因火箭分離或姿態(tài)控制等方面的問題失敗,但在引進輔助動力裝置等先進技術后,朝鮮延長了導彈的飛行距離。
報道稱,韓國國防部長官韓民求在7日的國會答辯中表示,朝鮮的“衛(wèi)星”已經進入太空軌道,暗示了此次試射的成功。他還提到,一旦研發(fā)工作完成,朝鮮的彈道導彈射程將有望達到1.2萬至1.3萬公里,也就是說可以抵達美國東海岸。韓民求還說,此次朝鮮使用的發(fā)射臺從上一次的30米提高到57米,暗示是發(fā)射物體積的增大導致了射程增加。
報道稱,此次試射還在推送重量更大的彈頭方面取得了進步。韓國國防部分析認為,“大浦洞”-2改進型導彈可搭載的彈頭重量在650公斤到1000公斤左右。而國家情報院認為,與上一次搭載的約100公斤重的“衛(wèi)星”相比,此次搭載的物體重量約200公斤。
報道稱,朝鮮在核武器研發(fā)過程中著力推進彈頭的小型化。2015年1月6日朝鮮聲稱成功進行了小型“氫彈”試驗。日美韓對此表示懷疑。不過朝鮮很有可能進行的是使用了部分核聚變技術的增強裂變武器。這種具有強烈爆炸力的增強裂變武器減少了緩沖物質和炸藥的量,通常只有核彈的四分之一大小。
另一方面,朝鮮的遠程彈道導彈并未實戰(zhàn)部署,還處于研發(fā)階段。此次發(fā)射中朝鮮使用的是液體燃料。由于液體燃料含有氧化劑,以朝鮮目前的技術還難以解決其對彈體的腐蝕問題,因此加入燃料后必須盡快發(fā)射。
報道稱,此外,本次試射雖然成功進入了距離地面100多公里的太空軌道,但是和發(fā)射衛(wèi)星不同,發(fā)射導彈時必須具備讓彈頭再次進入大氣層的技術。而對于再次進入速度更高的遠程彈道導彈來說尤其難。一旦方法有誤,由于與大氣層的摩擦,可能在還沒到達地面之前就已經燃燒殆盡。
(來源:環(huán)球網)
(原標題:日媒探析朝鮮導彈技術新進展 射程更遠彈頭更重)
(原文地址:http://mil.huanqiu.com/observation/2016-02/852494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