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奪瀘定橋一戰(zhàn),當年橋上沒橋板,紅軍是如何冒著槍林彈雨、順著13根鐵索過去的?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的報道——

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
狹路相逢勇者勝。飛奪瀘定橋一戰(zhàn),紅軍將士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鐵索鏈”上刻著勇往直前
■解放軍報記者 郭豐寬 通訊員 熊 鵬
開國上將楊成武曾回憶說,打過這么多仗,最慘烈、最悲壯的,還是飛奪瀘定橋。今天,邁步走上瀘定橋,不過十來步就感覺橋體晃得厲害,奔騰不息的大渡河咆哮如故。
當年橋上沒橋板,紅軍是如何冒著槍林彈雨、順著這幾根鐵索過去的?采訪中,曾從事瀘定縣黨史收集整理工作的董祖信老人,為記者揭開謎底:“狹路相逢勇者勝。紅軍之所以能創(chuàng)造奇跡,正是由于他們對信仰的執(zhí)著和對勝利的渴望。”
在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正門內壁上,記者看到這樣一行文字:“十三根鐵鏈扛起一個共和國”。仰頭凝望,那一筆一畫都仿佛訴說著當年那次驚天動地的光輝戰(zhàn)斗。
“聽說紅軍有可能進攻瀘定橋,守備橋頭的國民黨軍隊建議將橋上的鐵鏈全部炸斷。然而,有一支援軍正在趕來,要經(jīng)瀘定橋過河,命令他們先不要炸橋,只需將橋上的木板拆去以防紅軍渡河即可。”董祖信告訴記者,“當時軍委命令,要和敵人搶時間,限擔任主攻任務的紅四團在3天內從安順場趕到瀘定縣。”
對于早就練就一副“鐵腳板”的紅軍將士而言,3天行軍160公里并非難事??杉纫趦H容一人通過的絕壁上穿行,還要不時提防敵人埋伏,紅四團第一天只走了40多公里。
1935年5月28日凌晨5時許,紅四團團長王開湘、政委楊成武再次接到命令:“軍委來電,限左路軍于明天奪下瀘定橋。你們要以最高速度的行軍和機斷手段完成這一光榮偉大的任務。”
為趕在敵人前面到達瀘定橋,楊成武通過各黨支部向所有的共產(chǎn)黨員和共青團員動員,要求他們想方設法克服一切困難。他們就像一團烈火在幽深的山谷里飛速前進著,硬是在29日凌晨趕到了瀘定橋。
瀘定橋離河面有幾丈高,由13根鐵索組成。紅軍到達時,橋面上大部分木板已被拆除,只剩下鐵索懸在空中。與此同時,國民黨軍隊兩個團的兵力早在東橋頭和山坡上構筑了工事,并不時用重機槍和迫擊炮向紅軍一側射擊。
“來吧,看你們飛過來吧!”守橋的敵人仗著天險,在射擊間隙向紅軍喊話。
危急關頭,紅四團立即召開作戰(zhàn)會議,決定從二連挑選出連長廖大珠等22名共產(chǎn)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組成奪橋突擊隊,三連官兵則從附近老百姓家中借來門板床板,準備鋪橋使用。
下午4時,22名勇士每人手持沖鋒槍或短槍、肩背馬刀、腰纏手榴彈,冒著敵人密集的火力,攀上濕滑的鐵鏈,向對岸發(fā)起沖擊。三連官兵則在連長王有才的帶領下,每人帶著一塊木板,緊跟突擊隊一邊戰(zhàn)斗一邊鋪橋。
抵近東橋頭時,敵人開始放火燒橋,危急時刻,勇士們一躍而起,沖過火海,與敵人展開搏斗奪下了橋頭。就這樣,紅四團成功奪占瀘定橋,為主力部隊擺脫險境殺開了一條血路。
奪下瀘定橋當天,跟隨毛澤東過橋的警衛(wèi)班戰(zhàn)士陳昌奉很是疑惑:“這樣險要的橋,我們一個班都可以守住,可敵人……”毛澤東笑著說:“敵人嘛,畢竟是敵人,他們和我們共產(chǎn)黨所領導的隊伍是不能相比的。”
“第一,堅決執(zhí)行毛主席的命令,堅決執(zhí)行共產(chǎn)黨的命令;第二,不怕死,不怕苦,所有的困難都可以踩到我們腳底下;第三,必勝的信念,我們一定要勝利……”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講解員楊菲菲告訴記者,當年楊成武在總結紅軍奪橋成功原因時說的這段話,道出了人民軍隊的“不能相比”之處,更道出了紅軍無往不勝的力量之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