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2月27日電題:廣東徐聞:七名烈士驚動一座城
郭克鑫、仲崇嶺、梁瓊瓊
“戰(zhàn)友,老部隊來人看你們了!”
春節(jié)前的一天,天空暮靄沉沉,廣東省徐聞縣角尾鄉(xiāng)燈樓角,一座碩大的新墳塋前,兩名大校軍官捧著鮮花,斟滿酒杯,眼角濕潤了。
這座新墳塋里埋葬的,是前身為四野40軍的陸軍第40集團軍解放海南時犧牲的7名無名烈士。
?。叮纺昵?,燈樓角,一個加強營在這里打響了解放海南島的槍聲。當時,渡海作戰(zhàn)犧牲的烈士,被海浪沖回角尾海岸,當地群眾將他們簡易埋葬于岸邊。
近幾年,受風暴海浪侵襲,這里的海岸線退縮,個別烈士墓已直接暴露在潮間帶上,有的墓碑已經傾斜或被荒草荊棘淹沒。
去年5月,作為四野后代的商人張寶賢,到角尾鄉(xiāng)考察安裝風力發(fā)電機組時,了解到這一現狀,立即聯系部分四野后代,并與當地群眾商量,決定專門找塊土地為散落的無名烈士移靈合墓,墓址就選在先期建設的渡海作戰(zhàn)紀念碑附近。
得知要為烈士們遷新墓,當地村干部蔡阿威帶人、帶工具趕來幫忙,很快便發(fā)現遺骸遺物。
歷時3天,他們共清理出7位烈士的遺骨遺物,分別裝在7個陶瓷缸內并移入新墓。
“烈士們終于可以有尊嚴地安息了!”張寶賢感慨頗深。
?。玻埃保材辏冈?,張寶賢帶領公司人員在角尾施工。一天,駐地幾位老人找到他。原來,群眾自發(fā)捐資9萬余元,計劃在海邊建一座體現解放軍強渡天塹解放海南島的雕塑,想了解是否對工程造成沖突。
老百姓為啥要這樣做?張寶賢經了解才知道,當年解放海南時,當地群眾捐船、捐糧、出船工,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已成為角尾人民永遠值得驕傲的記憶。
深受感動的張寶賢,也拿出一套方案:用方尖碑形式,紀念碑通體以鋼筋混凝土澆筑,中書“渡海作戰(zhàn)紀念碑”,下飾鑄銅“軍民合力強渡天塹”浮雕,后立面有《碑記》,兩側飾鑄銅解放軍鋼盔頭像花環(huán)。
“這座18米高的渡海作戰(zhàn)紀念碑,寓意當年的四野118師首渡作戰(zhàn)。”張寶賢說。
幾位老人看后,方案馬上被通過。
立渡海作戰(zhàn)紀念碑,為無名烈士建墓移靈,前后數年,還牽動了徐聞縣民政局、角尾鄉(xiāng)政府以及當地企業(yè)、群眾等。
聞聽此事,陸軍第40集團軍領導深受感動,專門派人從數千公里之外趕到角尾,祭奠烈士,看望群眾。駐地干部群眾聽說當年渡海作戰(zhàn)的部隊來人了,千余人打著條幅夾道歡迎,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
解放海南島時,原四野40軍118師集結于角尾征召船工,征用漁船、物資,做渡海作戰(zhàn)準備。角尾人民為解放海南島作出了重大貢獻,僅渡海作戰(zhàn)時犧牲的船工就有20多人。
“我的爺爺鄧連灼是漁民,當年運送解放軍渡海,船到岸了,他也犧牲了,才三十多歲,遺體都沒了。”烈士后代鄧煥燕說。
“當年,我們的父輩能夠打下海南島,離不開這里漁民的支持。”原四野40軍118師參謀長茍在松的女兒茍曉秋哽咽道,“這么多年過去了,這里的群眾還沒有忘記犧牲的烈士,讓人很感動。”
“今后,每年的清明節(jié)、春節(jié)、解放海南島勝利紀念日等重大節(jié)日,我們都會組織政府機關、企業(yè)單位、中小學生來這里祭奠。”角尾鄉(xiāng)黨委書記柯俊說,我們要把當年這里發(fā)生的故事,講給后人聽,讓他們永遠不要忘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