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9月1日刊發(fā)一篇文章,題為《集束彈藥在俄烏戰(zhàn)爭中弊大于利》,作者是巴基斯坦戰(zhàn)略視野研究所研究員薩達因·加爾德齊。文章摘編如下:
烏克蘭從7月中旬開始在戰(zhàn)場上使用美國提供的集束彈藥,以支持其對俄羅斯陣地的反攻。美國稱使用集束彈藥是“有效的”,而俄羅斯則警告稱將以牙還牙。
然而,基輔和華盛頓都在淡化在俄烏沖突中引入集束彈藥的長期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比沖突本身更持久,從以前的使用例子中可以明顯看出,盡管數十年過去了,但未爆炸的小炸彈仍然影響著普通公民。因此,將它們用于短期軍事行動可能被認為是適得其反的,其長期影響超過其短期好處。
使用這種武器有兩個主要問題。首先,它們無法區(qū)分軍事目標和平民目標。事實證明,無論在哪里,在沖突中使用集束彈藥,它們都對包括婦女和兒童在內的平民造成了嚴重傷害。其次,由于集束彈藥的高故障率,造成它們出了名的不可靠。鑒于能將它們分散在很大一片區(qū)域內是激勵各國使用它們的一個關鍵特征,未爆炸的小炸彈的影響就會和地雷相似。它們還會導致人們失明和失去四肢,因為它們會安靜地呆上數年甚至數十年,直到有人踩到它們時爆炸,造成死亡或嚴重傷害。
因此,集束彈藥的使用令這些地區(qū)變得不安全,嚴重影響到普通公民的生活。農民在地里干活時可能會意外觸發(fā)這些小炸彈,孩子們可能會將它們誤認為是玩具,而公眾不得不生活在一種持續(xù)的恐懼狀態(tài)中。
鑒于集束彈藥的這些影響,在俄烏沖突中使用這種武器可能會給平民造成災難性后果。
此外,盡管五角大樓收到基輔關于僅使用集束炸彈破壞俄羅斯在非城市地區(qū)的防御陣地的書面保證,但有報道稱,烏克蘭使用集束炸彈襲擊了別爾哥羅德地區(qū)的俄羅斯村莊。此外,因為烏炮兵部隊庫存中擁有這些武器,在戰(zhàn)爭中未經授權或意外使用這一武器的風險將繼續(xù)存在。
從軍事角度來看,集束彈藥可以被視為具有很大的實用性。美國和烏克蘭提供和使用這類武器的主要理由是,它們可以擊破俄羅斯的戰(zhàn)壕,而這些戰(zhàn)壕一直在減緩烏克蘭的反攻。美國已經向烏克蘭提供超過200萬枚傳統(tǒng)的155毫米口徑炮彈,是烏克蘭遠距離打擊俄羅斯目標的理想選擇。然而,在不斷加強的反攻中,由于烏克蘭每天必須發(fā)射7000至9000枚炮彈,集束彈藥似乎是一個有吸引力的選擇,可以用更少的彈藥擊中更多的目標。
盡管如此,根據2010年8月生效的《集束彈藥公約》,這些武器的長期影響已經促使國際社會努力禁止它們的使用、儲存、生產或轉讓。然而,美國、俄羅斯和烏克蘭都不是《集束彈藥公約》的簽約國。(編譯/殷夏)
(來源:參考消息網)


 
          

